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4 月中旬展開對越南、馬來西亞與柬埔寨三國的國是訪問,此舉被外界視為對美國關稅升高、中共內外交困局勢下的外交突圍。儘管各國對習來訪安排極為隆重,然而習近平結束行程不久,三國便相繼釋出與其他國家加深合作的訊號,被解讀為對北京的外交「陽奉陰違」。

中共外交政策:對外慷慨,積極拉攏東南亞國家

中共於2024年4月8日至9日召開了中央周邊工作會議,討論如何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習近平在會議後啟程訪問越南、馬來西亞等國,並帶去了大量經濟援助。習近平與越南簽署了45項合作協議,涵蓋貿易、文化交流等多個領域,顯示出中共在外交政策上積極推動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尤其是在美國與這些國家之間貿易摩擦的背景下。

此次外交行動,顯示出中共運用經濟手段來加強與這些國家的關係,尤其是在美國貿易戰的情境下,旨在尋求政治支持,並減少美國對東南亞的影響力。

國內問題:民眾維權遭遇政府壓制

與外交上的慷慨相比,中共在處理國內問題時卻面臨較多爭議。近期,泛華保險理財產品暴雷事件和江海匯集團的集資詐騙案件,暴露了中國市場監管和法律保障的不足。數以萬計的投資者因這些金融產品無法兌付或遭遇詐騙而蒙受損失。當這些受害者尋求維權時,卻遭遇到政府的冷漠對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遭到打壓,例如,廣州政府在泛華保險事件中對維權投資者進行了長時間的軟禁,並未給予他們有效的法律支持。

這樣的處置方式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反映出中共在應對國內民生問題時的不足,特別是在保護公民權利和提供法律保障方面的缺失。

外交與內政的政策差異

中共的外交政策與內政管理呈現出明顯的對比。對外,中共透過金錢援助和合作協議來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聯繫,尤其是在經濟合作方面。然而,對內,中共卻在民生管理上面臨挑戰,尤其是當民眾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時,政府未能有效提供支持,反而加強了對社會的控制和對不同聲音的打壓。這種外交上的積極進取與國內民生問題的矛盾,揭示了中共政權在管理上的不對稱性。

中共政權的內外挑戰

從中共的外交與內政策略來看,對外的經濟合作與對內的民生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共試圖通過外交手段獲取國際支持,尤其是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援助,但其對國內問題的處理卻顯得相對遲緩和不當。儘管外部的“金錢外交”能在短期內取得某些成果,但如果無法有效解決國內的經濟困境和民生問題,中共的政權穩定性可能會受到進一步挑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