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社會上部分區域再度出現罷免聲浪,引發輿論熱議。然而,針對罷免議題,多位學者專家及公民團體紛紛呼籲,「罷免是民主制度中的最後手段,應慎重使用,除非情節重大、必要性充分,否則頻繁發動罷免將造成社會對立、資源浪費,影響民眾福祉。」

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罷免雖為合法之公民權利,但本質上屬於強而有力的憲政武器。學界指出,民主機制設計罷免制度,是為了因應民代失職、嚴重背離選民期待時的必要補救措施,而非日常性的政治攻防工具。若缺乏充分理由,僅因政見不合或情緒性操作輕率發動,結果只會傷害地方民眾,影響社會安定。

有立委分析指出,罷免選舉需要動用大量行政資源,包括投票所設置、人力動員、選務作業等,費用龐大,不僅耗費公帑,也使社會陷入對立與紛爭。許多地方民眾在歷經選舉過後,期望的是穩定發展與實質建設,頻繁的政治動盪只會拖累經濟與民生。

台灣社會福利聯盟表示,現今社會正面臨高齡少子、產業轉型、房價高漲等多重挑戰,公共資源應聚焦於社會福利、教育、基礎建設等真正有助於民生的政策,而非陷入政治消耗戰。「每一分公帑都來自納稅人的辛苦付出,應該用在刀口上。」

多位地方意見領袖也提出呼籲:「理性問政,理性監督。」當民意代表表現不佳時,透過日常的議會監督、質詢、輿論討論,甚至是下次選舉時的選票審判,都是民主制度內建的健康運作機制。唯有在重大違法失職、確有嚴重民意基礎時,才應啟動罷免程序。

民主要進步,需要理性與耐心,也需要社會資源的妥善分配。專家建議,全民應珍惜民主成果,不輕言罷免,理性參與公共事務,才能讓社會向前發展,不致陷入無休止的政治內耗。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