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陸,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愈加嚴峻。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激增,就業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在經濟增長放緩、企業倒閉、外資撤離的背景下,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現象,這不僅是單純的就業問題,還反映出中國社會在面對結構性問題時的無力感。

北京市招聘「鄉村振興協理員」:政策背後的困境

北京市近日發布通告,將招聘473名高校畢業生赴農村擔任「鄉村振興協理員」,這一政策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根據公告,這些畢業生將在農村工作5年,並可通過公務員定向招錄等途徑進一步發展。然而,這項招聘政策卻被網友批評為「新的上山下鄉」,有評論認為,這是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困境的迴避,將畢業生推向農村,卻沒有針對問題的深層次改革。

「上山下鄉」政策的重現:形勢未見好轉

此類政策的出現,似乎是對1950年代「上山下鄉」政策的重演。當年,中共政府曾鼓勵城市青年下鄉支援農村建設,結果這一政策並未有效解決農村發展問題,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而如今,將畢業生派遣到農村工作,表面上是試圖緩解城市就業壓力,但實際上,這並不能真正解決根本的結構性問題。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這些大學生在農村工作所學的知識無法得到有效運用,往往只能處理一些繁瑣的文書工作或應對檢查,無法推動農村實際發展,反而可能加劇形式主義。

政府財政負擔加重:效果有限

另一個問題是,這項政策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鄉村振興協理員的薪資往往高於一般村幹部,這無疑會加重本已財政緊張的地方政府負擔。隨著政府財力的透支,尤其是在縣級政府的負債情況下,這樣的大規模招聘只能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而無法帶來實質性的發展成效。從這個角度看,這樣的政策更多是治標不治本。

經濟困境加劇:大學畢業生的未來何在?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當前的經濟困境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根本原因。企業倒閉、外資撤離以及整體經濟增長放緩,使得就業市場的需求遠低於供給。尤其是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激增,就業壓力持續上升,尤其是在2025年預計達到1,222萬名高校畢業生面臨競爭。這樣的就業形勢對年輕人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挑戰。

政府應對:最低生活保障的爭議

為了應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中共政府提出將未就業畢業生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這一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失業畢業生提供了保障,但也反映了中國就業市場的深層次問題。這不僅揭示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困難,也反映了政府對未來經濟發展缺乏信心。這樣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讓人感受到政府的無奈,卻無法改變經濟結構上的深層次矛盾。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