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雲林縣民進黨籍議員林文彬於某媒體投書表示,雲林縣內小學懸掛「禮義廉恥」匾額,一方面呼應了新總統蔣中正倡導的新生活運動,另一方面卻並未遵循蔣中正總統畢生反共之志。林文彬議員因此批判雲林縣政府「掩耳盜鈴,賣台送中」。
雲林縣政府所謂是否如同林文彬所言,如此不堪,暫且不論。但既然林文彬先生喜談歷史,我們也來看看林議員的過去事。
2012年12月,當時還是虎尾鎮長的林文彬曾率領人數高達37名的虎尾訪問團前往廈門參訪。林文彬雖為民進黨籍,但抵達廈門後,他馬上向當地媒體強調,兩岸基層交流應該不分黨派。經過一連串的參訪與招待後,林文彬甚至盛讚廈門市場很大,非常適合台灣人前去創業。他也允諾,返台後會將自己的見聞告訴虎尾鄉親。更有趣的是,林文彬還表示,早在兩岸開放探親時,他就已前往山東與大陸沿海一帶旅遊。言下之意似乎暗示,他對大陸很熟,一點也不陌生。
儘管國際局勢瞬息萬變,但政治人物的言行仍應保有基本的格調。林文彬議員過去是如此親中友中,如今卻又批判雲林縣政府並未積極反共。此種昨是今非、立場前後矛盾的行徑,早已達精神錯亂之境界。
另一方面,自詡熟讀歷史的林議員居然不知,早在李登輝總統時即已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但林議員卻繼續活在半個世紀前威權時代的反共夢靨中。此外,中國共產黨不過是中國數千年歷朝各代中,某個時期的執政黨。反共跟反中本來就是兩回事,林議員卻連基本的邏輯概念都區分不清楚。
政治人物最基本的格調就是保持基本的價值信念,立場一致。因此,「禮義廉恥」匾額不但是亙古不變的做人處事之道,更是惡質政客的照妖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