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將記錄下2025年4月19日的凱道大罷免遊行這一天。那一天凱達格蘭大道上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來自不同世代、不同政治光譜的上萬名公民。政治光譜上完全沒交集的人們,有人手持中華民國國旗,也有人揮舞著台灣獨立旗幟,但他們卻異口同聲高呼「大罷免大成功」、「守護台灣拒絕統戰」口號,這場堪稱公民集體反共的歷史性集會,已遠超過一場政治抗議的層次。它象徵著台灣社會正進入一個關鍵轉折點,也就是一個全新的、跨越藍綠框架與統獨主張的台灣人共同體已悄然誕生。

這股罷免浪潮原本源於部分偏台派公民團體與年輕世代對國民黨立委親中、舔共行為的憤怒,尤其針對數項涉嫌削弱國安、防衛與言論自由底線的法案。這些行為激起公民不滿,進而轉化為遍地開花的大罷免行動。但出人意料的是,這股力量迅速擴散,連過去最鐵藍的選民、退伍軍人、中華民國擁護者,也紛紛跳出來表態支持罷免、反對舔共立委。這不僅是社會運動的跨族群集結,更是一場「集體認同的重組與凝聚」。

以Benedict Anderson所著《想像的共同體》角度觀察,民族不是天然存在的單位,而是一種透過語言、媒體、歷史敘事所建構出來的「想像共同體」。過去幾十年,台灣的主體性始終在「中華民國」與「台灣」之間拉扯,在「統一」與「獨立」的光譜上擺盪。然而,四一九的出現標誌著一種更深層的集體意識正在形成,不論立場如何,台灣人齊心反共,拒絕舔共與出賣國家的任何行為。

這種共同體的誕生,並非靠政黨口號,而是因應危機的群體自覺。當中國威脅不再是抽象的話語,而是在立法院真實地呈現為立法攻勢、滲透行為與民主削弱的具體行動時,人民的反應也不再僅僅是「看不下去」,而是「挺身而出」。從Dcard討論區、社群媒體串聯、到街頭號召與法律行動,這是一場由下而上的國家認同的再建構工程。

而媒體與語言正是這個新共同體形成的核心。過去的國族認同可能建立在課本、國旗、國歌與傳統媒體的詮釋上,如今的共同體卻建立於社群語言、圖卡、直播、罷免網站、貼文Hashtag與共感的憤怒。人們未必彼此相識,卻能在瞬間連結成情感的網絡,面對境外敵對勢力中共的威逼,彼此確認「我們都是要守護台灣的人」。

四一九凱道現場所呈現的,是一次歷史性「多元論述同框」的具象展演。中華民國旗幟與台灣獨派標語首次在街頭並列出現,過去象徵立場敵對的符碼,如今被置放於同一個語境,反共、民主、防衛台灣主體性。這不再是誰輸誰贏的鬥爭,而是一場「我們不能再分裂」的國家生存集體覺醒。

此刻,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台灣正在歷經一場新的民族想像工程。它不再糾結於名稱與旗幟的爭議,而是以「台灣的生活方式不能被中共改變」為最低共識。「不做中國人」不是出於仇恨,而是一種正面肯定的政治表態,也就是我們有不同於中國的政治制度、社會價值與生活選擇。甚至「不做中國人」更出於愛,即便論述主張相異,但都共同愛台灣這個國家。

猶記得,當年野百合運動為台灣帶來了民主改革,太陽花運動捍衛了經濟與政治的主體性,而2025年的四一九凱道遊行,則有可能成為台灣人真正跨越歷史包袱、共同建立新國族敘事的起點。這個共同體,不再由政權的延續性來定義,而是由人民對民主、自由、尊嚴的實踐意志所構成。台灣人齊心「反共、護民主、守自由」,不再執著於名義與旗幟,而是堅持民主自由的本質與價值。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