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手 Tank ( 本名呂建忠 ) 日前在中國接受「心、肝同期聯合移植」手術,並因其做為亞洲首例的特殊身分,獲得中國官方大規模的宣傳。然而,此次手術的器官來源卻引發大量民眾質疑,許多網友也持續討論與中國政府「活摘器官」相關的話題,尤其是有關移植器官「明碼標價」的事件浮出水面,中國的醫療體系是否真的能夠對患者的生命負責,還是只是進一步揭示腐敗與道德的缺失。
活摘器官問題持續浮現:中國醫療體系的陰影
中國的器官移植問題並非新鮮事,儘管政府已經多次強調加強監管,但依然屢屢曝出醫院涉嫌活摘器官的事件。最近,Tank 實施手術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先前就曾被指控與活摘器官等犯罪有關,根據報導,該醫院曾因涉嫌與活摘器官有關而成為焦點,而負責手術的醫生董愛強也在國際間被追查。這一系列的事件讓人不得不反思,是否中國的器官移植體系早已陷入了利益驅動的泥淖,並對患者的基本人權視而不見。
器官來源不明:醫學倫理的巨大裂縫
作為一名醫生,最基本的倫理要求就是尊重每一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然而,當我們發現器官移植的來源變得不明,甚至存在著快速配對的現象時,我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醫學的進步還是醫學倫理的崩潰。從技術上講,器官配對需要時間進行充分的比對,以保證移植的成功率。若在短時間內能夠完成心臟和肝臟的配對,這顯然存在重大疑慮,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確保器官的合法來源,這一點無法令人信服。
器官「明碼標價」:健康市場化的惡性循環
更令人震驚的是,最近中國天津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公開了移植器官的市場價格。根據這些資料,肝臟的價格高達25萬人民幣,腎臟20萬人民幣,心臟8萬人民幣。這不僅揭示了器官移植的市場化,也使人質疑,器官移植是否已經從一項醫學行為變成了一種冷酷的商品買賣。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保障器官的合法來源與受捐者的權益?如何保證每一個器官捐贈都建立在充分自願的基礎上?這些問題亟需解答。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