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閱讀一些文章,發現不少親中媒體寫手,硬將美中關稅戰牽扯進台灣的大罷免的社會運動當中,甚至還假設中國面對的高關稅一定會波及台灣。這種說法就像某些親中團體,總愛強行將台灣與中國綁在一起,藉此恐嚇台灣民眾。在這個萬事皆可「大內宣」的時代,總有些文章打著經濟的名號,實則進行政治操作。表面上看似為台灣產業發聲,實際上卻是在誤導國際視角,把台灣推向錯誤的認知。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一再將台灣與中國混為一談,彷彿全球局勢稍有波動,台灣就應該與中國一同承受衝擊。這種偷換角色的說法,就像足球比賽中,兩隊穿著不同球衣,卻硬說他們是同一隊,讓觀眾看得一頭霧水,其實只是評論員在睜眼說瞎話。
這種文字遊戲最常玩的把戲,就是把正常的外交談判誇大成「投降」,把必要的經濟佈局講成「造神」,好像所有的親美都是盲目,所有的強調國際合作都是包裝。這些寫手作者都刻意忽略了國際現實:台灣不是G7成員,也不是可以隨便對美國課關稅的「重量級選手」,現實就是要在規則中爭取最好的空間。如果一個人參加比賽不是想著怎麼拿名次,而是先大罵裁判不公、罵隊友是狗腿,那恐怕不是戰術問題,而是心態失衡。這種用放大鏡檢視本國、望遠鏡看他國的寫法,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自我矛盾的泥淖中。
而文章中最滑稽之處,在於把國內選舉和國際貿易衝突綁在一起,好像美國總統提出關稅,是專門為了配合某黨的選舉操作。這種說法,就像小學生考試考不好,不是怪自己沒讀書,而是說老師出題是故意針對他。一場國際間的關稅政策變化,會牽動全球數十個國家的經濟利益,不可能為了一個小島的選舉就特地演一場戲。這種強行對號入座的說法,其實只是在掩蓋自己對國際局勢的無知,用本土政治的鏡頭去理解全球動態,結果只會看見自己想看的幻影。
最後這些內容都通篇充滿了「民進黨只搞政治不顧經濟」的老梗,但卻完全避談一個根本問題:在中國咄咄逼人、全球供應鏈重組、美中貿易戰升溫的環境下,台灣到底該怎麼保住自己?這些提不出任何替代方案的批評,其實就像站在火場外指責消防員太粗魯,卻從來不願拿起水管。真正該問的是:如果不是現在這條路,那你要台灣走哪一條?那些只會說「別走這條」但從不指出「該走哪條」的意見,其實跟路邊只會按喇叭的駕駛沒兩樣,無助且又無奈。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讓台灣人認清:這類親共政客與寫手,透過「偷換概念」、「混淆台中差異」、「忽視國際現實」這三大盲點,試圖誤導社會大眾對共產政權產生錯誤認知,讓我們在關鍵時刻做出盲目的判斷。這不只是邏輯錯亂的問題,而是涉及國家方向與集體命運的重大風險。如果我們輕信這些言論,就等於自己把未來交到一群根本不了解,也不關心台灣處境的人手中。這種情況一再發生,才是真正會讓我們被困在歷史重演的惡性循環裡。
檢視這些親中媒體寫手們文章最大問題在於:它假裝是在講經濟,其實在操弄政治;它批評別人搞宣傳,自己卻在編劇本。在這種敘事中,台灣不是一個正在尋求國際生存空間的實體,而只是作者口中政治鬥爭的工具。它不在乎事實,只在乎立場;不重視真相,只追求情緒。如果這種思維成為主流,那麼真正危害台灣國家利益的,不是關稅,而是這種「拿放大鏡看民進黨,拿濾鏡看中國」的雙標邏輯。這才是我們要真正警惕與拒絕,且不可不察要更小心之所在。
潘威佑(社團法人台灣北社秘書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