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營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前幹事蔡百銓的文章〈諸神庇佑/互相尊重彼此包容〉,很值得公共性回應討論,此文論點是建立在多元文化教育上,而多元文化教育以多元文化主義為理論基礎。
多元文化主義是一個目標、價值、概念,也是一種態度或策略。多元文化主義的基本立場是從社群或文化族群間的差異為出發,而非從個人的差異性出發,強調對主流文化宰制的質疑,對於文化差異的尊重、相互承認彼此的文化認同,對特定族群的文化肯認,與近年來社群主義(communaitarianism)、女性主義(feminism)、差異政治(politics of difference)、肯認政治(politics of recognition)等主張相呼應,也就是將「認同政治\差異政治」(identity politics\politics of difference)當作論述的中心。「多元文化主義基本上不否定社會中可能會有或可以有一個文化體系或價值觀居於主流地位,如在英美的主流文化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在台灣則是以儒家文化為主流,凡是在社會中呈現的文化體系或價值觀,都應受到和主流價值觀相同的尊重,還不只是被容忍而已。在英美,多元文化主義的價值觀所特別看重的除了不同族裔的文化外,如黑人文化、西裔美國人、印地安人、和亞裔美國人文化等,還包括女性主義的價值觀,各種不同宗教信仰以及因不同癖好所產生的價值體系,如同性戀者所產生的文化或價值體系。過去的作法是採取軟硬兼施的同化政策(譬如美國的「大熔爐」、台灣過去的「國語政策」),強調的是一般化的個人權,頂多只願意接受反歧視式的包容,也就是少數族群的文化特色最好是限定在私人領域、或是有限的公共領域。在如此的以小伺大的支配關係下,即使社會在表面上能呈現著和諧共存的表象,卻掩飾不了少數\被支配族群在心理底層的失落。在多元文化主義的要求下,教育的內容就須顧及不同族群、宗教信仰者、語言使用者,及不同價值體系支持者的需要,而不僅僅是主流文化或主流價值觀的服務工具。所以,多元文化主義強調護衛文化的差異性和自我認同,文化的差異和獨特性不容消蝕。
現今台灣各宗教之發展受《中華民國憲法》保障。在現行憲政體制下,法律不得限制人民之宗教自由,並且各宗教間皆為平等。除此之外,臺灣漢族人口佔98%以上,因此大多數人同時信仰融合了佛、道的臺灣民間信仰,根據2019年AIT的最新統計數據,總計佔臺灣人口中約77.8%,基督宗教所有派系合計佔6.8%,其他(包括無神論、無宗教信仰、不可知論者)佔15.4%,相較於前2010年的統計數據,基督宗教及無信仰者的比例相對提升,其餘信仰則略微降低。
台灣是民主自由國家,台灣人民天性善良且包容性強,所以各種宗教只要合法正派都能在台灣社會存在, 但蔡幹事不能忽略的是,各宗教仍在「獨特性」,在「各宗教經典著作詮釋權」進行競爭。
以佛經故事〈琉璃王與釋迦族〉來說,故事提及世尊聽到消息後,雖然知道這是迦毘羅衛國人民共業的果報成熟,但為了祖國人民,他還是想要克盡心力。於是世尊獨自來到琉璃王軍隊必經的路上等待,並且刻意在路邊一棵枯樹下靜坐。琉璃王遠遠地就看見世尊,心中雖然百般不願,還是勉強下車頂禮世尊。琉璃王問道:「佛陀!這前方不遠處就有枝葉繁茂的大樹可以為您遮陽蔽日,為何您要選擇在這棵枯樹下打坐呢?」世尊回答:「你說的沒錯,但是親族之蔭,更勝餘蔭。」琉璃王聽出世尊的絃外之音,深受感動,心想:「以前國與國爭,只要遇到沙門就會退兵,何況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帶兵回國。
就這樣連續三次,只要琉璃王準備帶兵攻打迦毘羅衛國時,途中一定會遇到世尊端坐在枯樹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時,世尊知道釋迦族共業的果報是無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
有些宗教詮釋者會單方面以此故事,詮釋果報是無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去合理化自己不作為,隔岸觀火的錯誤思考和行為。
但這段佛經故事我的詮釋是,世尊主動行動阻止人類戰爭三次,證明成為真正修行者是積極行動入世,不是不管事整天腦爽,活在自己世界自我感覺良好,因為世尊連續三次,只要琉璃王準備帶兵攻打迦毘羅衛國時,途中一定會遇到世尊端坐在枯樹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此行動證明世尊是行動介入派 不是隔岸觀火不作為,能看穿三世因果,但至少堅持行動擋了三次戰爭劫難。
上述為不同的詮釋者對於宗教教義的多元影響。
最後,人文主義為人類找回主體性,而不是人類被宗教客體化,各大正派宗教存在必有意義,但要考慮2025年人類的文明發展已進步到發現第二地球,人類世界的治理可善用各大宗教的教育智慧,但請勿食古不化自以為是,才是對人類世界發展有所助益的「正道」。
文.張天泰 (教育博士、政治工作者)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