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貿易局勢日益緊張的國際環境下,美國前總統川普透過關稅戰策略,使其經濟政策成為全球焦點。其倡議的海湖莊園政策構想,結構上與1985年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高度相似,企圖以關稅施壓他國使美元走弱,以促進美國產品出口競爭力與製造業回流,增加貿易順差。然而,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這類策略儘管具有短期效益,長期卻可能導致資金泡沫與全球經濟停滯。本文將從經濟歷史回顧、政策效應與潛在風險等面向,探討台灣的因應之道。

廣場協議的經濟歷史回顧

    國際經濟史上,1985年美國與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五國財政部長及央行總裁於紐約廣場飯店簽署了「廣場協議」,希望透過協調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貶值,以縮減美國的貿易逆差。此協議日後對日本造成深遠影響,日圓相對於美元大幅升值後,大量資金流向股市與房地產市場,引發日本內部資產價格過度膨脹,最終導致房地產與股市經濟泡沫。當泡沫破裂後,日本經濟陷入長期停滯,被稱為「失落的十年」。今日川普推動類似的策略,以關稅施壓貿易夥伴,迫使各國讓步、使美元貶值。從歷史角度為鑒,川普的關稅戰略可能會重演廣場協議的歷史,再度種下全球經濟動盪的因子,並引發報復性關稅,也加劇全球供應鏈斷裂風險。

經濟效果的兩面性

    川普關稅戰略短期內或許有助於提升美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並吸引部分企業將製造回流美國,但長期而言,其潛在風險不可忽視。首先,美元貶值會推高進口商品價格,導致通貨膨脹壓力上升,抑制消費者購買力。其次,當代全球迎向科技產業的高階製程與供應鏈協作,已非昔日的傳統製造,單以關稅措施未必能夠讓製造業順利回流美國。若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選擇建立區域合作機制因應(如CPTPP),美國企業恐面臨更高營運成本與市場排擠風險。

台灣的經驗與警示

    回顧1980年代後期至1990年代初期,台灣亦曾因美國啟動《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的貿易調查,被迫開放金融市場、取消出口補貼與實施匯率自由化政策。新台幣大幅升值後外資迅速湧入,導致股市與房市飆升,出現「台灣錢淹腳目」的泡沫景象。然而,在資金大退潮、貿易順差縮減時,泡沫即刻破裂,造成股市與房市雙重重挫,此與之後發生的日本泡沫經濟相似。若川普再次利用類似策略對台灣施壓,歷史重演的風險不容忽視。

    鑒於歷史經驗及面對潛在風險,關稅戰爭下一步可能就是匯率的貨幣戰爭。台灣應採取三項應對策略:一、積極與美國協商,爭取關稅豁免與友善貿易條件,降低貿易衝擊。二、強化金融穩定政策,健全資本流動監管,防止資金過度集中於股市或房地產市場,抑制泡沫經濟擴張,提升抗壓韌性。三、遵守國際經濟法秩序並積極加入多邊經濟合作,WTO的多邊貿易制度本意即是為防止世界貿易陷入雙邊主義與報復性關稅的惡性循環。台灣與其他自由開放經濟體應共同推進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經濟秩序,強化公平、透明與可預測的國際經濟法制度之重要性,以確保經濟長期穩定。

    不知是否因為川普曾經以天價購買過紐約的廣場飯店,因此欲以海湖莊園政策再現廣場協議。其經濟政策雖可能是以重振美國經濟為出發點,但若以關稅戰與美元貶值導向為核心,則未必能成功達到目的。又全球經濟失衡,反而可能重演資產泡沫與經濟停滯的歷史困境。台灣作為自由民主的開放經濟體國家,應以歷史為鑑,審慎潛在風險,鞏固國內經濟基礎,並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遵守國際貿易規則,以確保在全球經濟變局下能穩健並持續經濟發展。                                          

文/傅馨儀,執業律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研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