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言論自由日是台灣民主運動的重要紀念日。鄭南榕先生因捍衛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而以自焚方式抗議,他的堅持提醒我們,自由與尊嚴從來都不是天賦的,而是面對壓力與挑戰時持續奮戰的成果。台灣人面對挑戰時的韌性與智慧,正如這一天所象徵的精神--即使風暴近逼,我們依然昂首前行--。
當前台灣面臨挑戰,不僅僅是政治上的箝制,還有來自於國際經濟秩序的劇烈變化。本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拋出高額關稅政策,對台灣課徵高達32%的關稅,市場擔憂再現通膨壓力與股市熊市的大幅震盪。川普的關稅政策固然對我國外銷企業形成鉅大壓力,但此非台灣獨有的問題,像是越南、日本、中國等亞洲大國亦遭課以高額關稅。顯示這波美國關稅浪潮,是川普以他個人逕自解讀的「美國優先」路線,藉保護本國企業為由,企圖重塑美國在地的供應鏈。然而,高額關稅是否真能如川普預期般重振美國經濟?全球諸多經濟學者持保留態度,甚至已明確表示反對。從經濟歷史以觀,過度保護主義往往導致全球通貨膨脹、供應鏈中斷、消費成本上升,最終反噬本國經濟。非但無法如川普預期可再現麥金利時期(1897-1901年)美國黃金時代,反倒可能再度引發胡佛時期(1929-1933年)美國失業率驟升的經濟大蕭條。1930年美國實施斯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對兩萬多項進口商品加徵重稅,結果引發全球報復性關稅,導致貿易量急遽萎縮,惡化成為經濟大蕭條。福特汽車創辦人亨利·福特也曾直言該政策是「愚蠢的經濟政策」,堪為今日的警惕。
在當前全球邁入地緣政治與經濟重塑的新時代,台灣必須突破對少數大國市場的依賴,積極尋求出口市場與經貿策略的多元化,方能鞏固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近20年來,台灣歷經亞洲金融風暴與全球金融海嘯,國人憑藉穩健的商業腳步與民間創造力,最終回穩經濟,展現出強大的社會應變韌性。在此2025年AI科技革命新時代,台灣面對的國際貿易與關稅挑戰應可從以下三個面向為積極因應:
一、外交政策方面,應持續深化與美國及世界各國與區域經濟的經貿合作與對話,推動雙邊貿易、租稅協議與投資保障協定,以爭取關稅豁免或有利條件,避免我國企業遭受不對等待遇。
二、經貿結構層面,應積極拓展全球各地深具潛力的國際新興市場,提升市場多元性,降低對少數市場的依賴,增加抗風險能力。
三、產業升級領域,加速投資並強化高附加價值產業,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生技醫療、推進並育成新創事業等,提升台灣的全球競爭力與產業不可替代性。
雖然川普提出的關稅政策已造成國際經濟局勢動盪不安,彷彿投下足以摧毀全球經濟的核彈,但遭逢困境的同時,也是台灣得以再次向世界展現我國彈性制度與全球經濟佈局智慧的時刻。我們有信心,在民主制度、法治基礎與自由經濟架構下,台灣能夠積極應對變局,因應全球的變遷與挑戰,在全球經濟與科技市場中穩健前行。
文/傅馨儀(執業律師,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課程研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