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逢清明節,國人忙著掃墓祭祖。中共國也趁勢不斷進逼、運用網路統宣--進行文化灌輸。
媒體上可見美國「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加強發布示警,中共國對台灣進行更強的媒體宣傳戰(統戰、政治作戰),企圖利用台灣的民主、法治、言論自由之特點(弱點),弱化台灣社會、誤導台灣人的認同。其中之一為對文化的認知、信仰的誤導。這清明時節,更是文化宣傳的好時機。我們人民應如何因應呢?
以下從人民間思考來論(不是學術論述)。台灣在文化上,確實受到中國的強大的影響,甚至是一種浸潤的狀態、機制,由教育系統、官方的運作一路灌輸,要脫離、逃開甚難。小時候,就是灌輸你要作一個「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沒什思考、論辯。常常聽到的說「台灣人就是中國人」,若不然,若你不承認、不接受,你就是「數典忘祖」,幾乎無法抵擋。
就如殷海光先生所言,國民黨統治台灣教育的原則,「一是黨化教育;二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事實上,對國民黨主政的政府、對中國國民黨而言,這是無時無刻地與中共國進行政黨鬥爭的一環。在民間生活、在媒體,你被灌輸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這樣教育系統的灌輸,一直到民進黨執政、由杜正勝先生當教育部長才有些更動、放緩的機會。依史料研究,其實,「中國」是一個梁啟超創造出來的名詞,迄晚清才開始有此名詞,而「中華文化」所說的是文化的認同問題,也是清代晚年才被提出出現,而「中華民族」更是清末孫中山開創國民革命才被提出—於三民主義中論及。清朝被民國取代後,事實上,民國時代也沒把台灣視為其一部分,當時台灣島已是在清末中日甲午戰爭戰敗後就被割讓給日本國了。二戰戰後(日本戰敗,簽訂和約),日本放棄台灣領土,台灣就在國際地位上應可以主張、宣稱自決而獨立了。以上所說的是台灣人在政治上對文化的認同問題。在台灣的文化及種族研究上,更被稱:台灣島是太平洋南島民族的起源地。
就血緣來看,依據日本統治時的民政調查,台灣早已是以原住民、平埔族為主的一塊土地,這現象大概俟中國國民黨於二戰後遷台,帶來大量的外省人人口(含軍隊),這人口組成才為之改變。又依近代林媽利(前馬偕醫院)教授的血液取樣研究,85 %的台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承傳、平埔族也融入了「台灣人」之中。
以上由政治上、文化說,都呈現說:台灣很自然地已是「獨立的國家」,不必再強調甚麼可不可拜媽祖神祉、適不適拜關公等云云,這都是宗教自由的一部分。就像說,日本、韓國也承繼唐朝文化,並予發揚光大。文化的相互影響是自然而普遍的,彼此交流而分享。台灣人承續中國的文化也沒不對,「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資產,是人類彼此及與大自然適應、互動的過程之表現、之結果。今天台灣人要主張自我獨立、建立國家,是合乎國際潮流的、是進步文明的。由民主、自由的發展歷程,我們是站在世界文明的頂端,我們要一齊捍衛—台灣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承續著海洋文化。我們要脫除政治的、媒體的宣傳及其枷鎖,認清、認明及認同台灣土地及其文化,就是「我是台灣人」。
文/劉志堅(台灣島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