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議院跨黨派訪台消弭疑美論

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韋克爾(Roger Wicker)率領跨黨派團員訪台,這是他擔任主席後首度來訪,也是睽違九年再有參院軍委會主席抵達台灣。這樣的時機並不尋常,因為正值美中展開新一輪關稅談判,國際社會關注其影響,而台灣內部也免不了出現「疑美論」的聲音:美國是否會為了經貿利益而犧牲台灣?然而,韋克爾此行釋放的訊號,恰恰解除了這層憂慮,並凸顯了台美關係的制度化基礎與跨黨派共識。

延燒焦點:台灣追求民主是挑釁中國?美國參議院軍委會主席維克:荒謬!

在台灣輿論不時受認知戰影響,經常會浮現對美國承諾的懷疑,特別是當華府與北京同時進行經貿談判時,擔憂台灣被視為籌碼。然而,韋克爾(Roger Wicker)主席明確表示,美中關稅談判「絕不可能影響」美國對台的防務承諾。他更進一步強調,美台關係只會往正面發展,未來甚至可能進入「共同製造與生產武器」的新階段。

這當然不能簡化為「美國政府的立場」,因為在總統制架構下,行政權主要掌握在白宮。然而,美國國會作為制度性行為者,尤其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所代表的跨黨派立場,仍具有平衡與制衡的效果。這說明即便美國行政部門在外交上有戰術上的調整,而國會對台支持的「制度基底」仍相對穩固。換言之,美國的對台支持並非浮動的利益交換,而是建立在「台灣必須保持自由民主」的戰略信念之上。這樣的立場與《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一脈相承,也再次說明經貿談判與安全合作是兩條不同軌道。對於台灣社會而言,這是對「疑美論」最直接的回應,也是一種制度性保險。理解這一點,比陷入情緒化的質疑更能鞏固台灣的安全信心。

台灣面對生存應凝聚跨黨派共識

更重要的是,訪團此行不僅與總統賴清德會晤,也專程拜會立法院長韓國瑜與跨黨派立委交流。這種「國會對國會」的溝通,不僅強化制度層級的互動,也使雙邊關係不再侷限於行政部門,而是建立起「多層次、跨政黨」的網絡。換言之,美國國會的挺台立場,正在與台灣國會形成制度對接,這是國會外交最可貴之處。它讓支持台灣不僅是白宮的政策選項,更是國會制度運作的一部分,因而更具持久性與可信度。

吾人認為,台灣儘管政黨相互競爭,但在國防與外交議題上必須凝聚跨黨派共識,這是攸關台灣生存的大是大非。立法院長韓國瑜向訪團表達朝野已經形成支持國防預算持續提升的共識,明年將超過 GDP 的 3%,未來更朝北約會員國 5% 的水準努力。這無疑也是對美國國會最好的回應。美國國會願意跨黨派支持台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台灣是否展現「自助」的決心。當立法院在國防預算、軍事改革、社會韌性等領域表現出高度共識,美國更有理由把台灣視為值得投資的夥伴。換言之,朝野雖在內政上有不同立場,但面對外部威脅時展現的一致性,正是台美共同利益的最佳基礎。

台美正在建構「多層次安全網」

觀察這次訪問,台美正在建構一張「多層次安全網」。在行政部門層次,雙邊持續推動軍售、演訓與產業合作;在國會層次,透過跨黨派訪問團鞏固政策承諾;在社會層次,透過公共外交與象徵性互動(如總統贈送 F-16 飛行夾克與漢光演習毛巾),深化彼此情感連結。這三層網絡相互補強,使台美關係不只是領導人之間的承諾,而是制度化、社會化與價值化的多重交織。

這樣的安全網,讓台灣不至於因美中經貿談判而陷入被動。它確保支持台灣的力量,來自於制度、社會與價值,而非單一政治人物的認知或短期戰術的選擇。對台灣而言,這是一種更為穩固的戰略保障。
在當前印太局勢持續動盪之際,這樣的制度性保險,對台灣而言彌足珍貴。它不僅強化了國人外部信心,也要求我們展現更多自我承擔的決心。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民主陣營中,持續被視為可信賴的夥伴,並在風險升高的環境下,維持屬於自己的戰略定力。

文/洪浦釗(立法委員林楚茵國會辦公室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