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川普拋出要將「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改回「戰爭部」(Department of War)的構想,引發熱議。表面看似強硬,但若從戰略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種正名思維。因為「防禦」與「戰爭」的語言,不只是名稱差異,而是決心與意志的象徵。台灣同樣面臨中共步步進逼,更應該誠實檢視,「國防部」這個名稱,是否足以反映我們所面對的時代現實。

中共已經不再顧忌

當中共軍機早已常態化越過海峽中線,軍艦繞行台灣,甚至無人機飛臨金馬前線時,我們其實已經處於「準戰爭狀態」。這不是抽象的潛在威脅,而是隨時可能擦槍走火的真實風險。此時還用「國防」一詞,反而掩蓋了台灣所處的險境,讓民眾以為戰爭還很遙遠。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戰爭陰影下生活。

語言就是戰略

名稱不是小事,它本身就是戰略。

  • 「國防部」:聽起來偏向守勢,好像我們只要防守就行。

  • 「戰爭部」:則是正視敵人已經兵臨城下,提醒全民這是一場攸關生死的戰爭。

川普敢於直白,正是要打破「假和平」的自我安慰。台灣若能跟進改名,便能在語言上完成一次心理動員。只有當人民真正理解戰爭不是遙遠的可能,而是迫在眉睫的現實,才會凝聚起全民備戰的意志。

不必在乎中共的批評

有人可能擔心,台灣若將「國防部」正名為「戰爭部」,會遭中共指控為挑釁。但事實是,中共何曾在意過我們的語言克制?我們喊「和平」、「交流」、「國防」,它一樣軍演壓境、經濟脅迫。既然如此,台灣更應該勇敢承認現實。對內,正名能凝聚社會;對外,盟友也能理解我們的清醒,知道台灣沒有沉迷於幻想,而是嚴肅準備。

正名的真正意義

台灣若將「國防部」改為「戰爭部」,不只是換一塊招牌,而是:

  1. 對內:提醒政府與人民,備戰才有生存,決心就是最強的武器。

  2. 對外:讓國際社會清楚,台灣了解自己處境,願意承受戰爭壓力。

  3. 對敵:向中共釋放訊號,我們不是被動防守,而是有準備、有決心的抵抗力量。

戰爭不是我們所求,但如果敵人已經拿著槍對著我們,還在講「防衛」,就是自欺欺人。正名為「戰爭部」,既是誠實的警告,也是堅定的心理動員。台灣若要活下去,就不能再依賴「和平假象」,而要勇敢承認真實,才能凝聚全民,建立真正的安全。

文:蕭錫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