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日本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關志雄先生的論文:中国における供給過剰をもたらす「內卷式競爭」--原因と影響を踏まえた対策対応--中的前半部的翻譯。關志雄先生是香港人,我於留學日本東京大學時的好朋友。他是東京大學大學院經濟學科的博士,我在日本留學時的最美好回憶就是在東京大學經濟學部大樓的研究室與關志雄先生、周伯俊先生等多位好友一起讀書的日子。當時,我因為政治活動被國民黨、日本政府、東京大學法學部追殺,所以就跑到經濟學部與關兄們一起讀書,不過,最後還是敵不過東京大學的力量,又被從經濟學部的大樓趕出去。這篇文章對中國內卷式的競爭有詳細的分析,敬請各位參考。

一.前言

現正最夯:南投露營遭控性侵15歲少女!軍人身分遭起底 十軍團:刑懲併行

「內卷」這個字,原來被認為是指稱《中國社會中過度競爭的社會問題》之一個字眼。特別是在年輕族群之間,這常被當作升學考試、就業、生活等的封閉而難以解脫之感覺的字眼而被加以使用,這個字也是表達對「努力不一定能帶來成果」的現象感覺失望的概念,而這個概念就逐漸深入到人心之間。

近年來,這個概念的適用範圍正迅速擴展至經濟的領域裡頭,尤其是企業間的低價競爭,以及地方政府之間為了產業招商而過度競爭等的現象,這些都被認為是「內卷式競爭」的實例。這些現象不僅僅只是止於一時性的競爭激烈而已,它也反映了市場與制度的扭曲,並已經成為中國政府政策上高度重視的課題。

這篇文章首先整理「內卷式競爭」的實際狀態以及所帶來的禍害,並整理其背景與原因。至於有關中國政府所採取的反內卷政策,於此篇文章暫時割愛。

二、經濟領域中的「內卷式競爭」

本來,經濟競爭會發揮《提升效率》與《促進創新》的功能。但是在中國,依賴過度資源(資金、人力、時間等)之投入的無效率競爭(亦即所謂「內卷式競爭」),卻已經成為問題。尤其嚴重的是,這樣的競爭在多數的情況下,對於所有參與的行為主體來說,都是缺乏利益的,甚至導致各方都承受損失,而帶來負面的結果。以維持市場占有率或地位為目的的過度投資、缺乏《差異化》的產品之氾濫、極端的降價行為等,這些在整體上就阻礙了產業的健全發展。

在企業層面,「內卷式競爭」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的模式:

第一,企業無視其收益如何,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行銷售的「低價競爭」。

第二,僅跟隨其他企業的動向而沒有戰略性地去重複進行《設備投資》或《產能擴張》,這就造成類似的產品的氾濫與供給過剩,這是所謂的「同質化競爭」。為了擴大市占率,廠商就屢屢進行廣告戰。即便因此帶來短暫的銷售成長,但是卻未能改善品質與服務,因此就無法獲得消費者長期的信賴。

「內卷式競爭」的問題不僅存在於企業,亦存在於地方政府的經濟政策當中,以下現象是特別的顯著:

(1)濫用優惠政策

以招商引資或促進地區發展之名義,在稅制、補助金、土地供給等方面過度提供便利的例子非常多,這就助長了與其他地區之間的零和競爭(zero sum game)。

(2) 缺乏規劃的讓產業進入

無視地區的特性與長期的觀點,而急於讓新興產業進入,結果就造成對於同一個領域的重複投資與供給過剩的現象頻繁發生。

(3)市場的圈地封鎖與排他性的措施

由於過度優先保護本地企業,就限制其他地區的企業進入,並對之施加不利條件,這就造成市場的破碎化與競爭不公平的問題日嚴重。

三、「內卷式競爭」的弊端

隨著「內卷式競爭」日益嚴重,其影響不僅只侷限於企業或產業的內部,還擴散至整體經濟乃至整個社會。

1.微觀的影響:利潤壓縮與創新的抑制

「內卷式競爭」的加劇,就壓縮了企業利潤,這對經營的持續性產生了嚴重影響。企業被迫不斷降價、削減成本的結果,就造成利潤幅度的縮小,而不得不把研發與人才培育往後推延。結果,創新受到抑制,產業的升級就往後延宕。

2.產業層面的影響:扭曲的市場競爭

「內卷式競爭」使產業結構出現了嚴重扭曲。在成熟產業當中,寡占化的情況加速發展,現有大型企業強化其對市場的支配力,同時中小企業的進入機會就受到壓縮。另一方面,在電動車等的新興領域方面,由於補助金與政策支持的緣故,企業大量湧入,就形成了《以爭取政策優惠為優先、而不是創新技術或提升品質》的短期競爭。此種扭曲式的市場競爭阻礙資源的有效配置,使產業整體的持續成長與結構轉型變得更加困難。

3.宏觀的影響:通縮壓力、供給過剩與內需不足

在宏觀經濟方面,「內卷式競爭」一方面造成產能與產品供給的擴張,另一方面卻推進了產能利用率的下降與通縮壓力。實際上,中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指:衡量生產者在商品出廠階段的價格變動之指數)在2025年7月為 −3.6%(同比),連續34個月呈現負值。未伴隨生產力提升的價格下跌,就使得企業獲利惡化,並成為壓抑《就業與薪資》的因素。這可能引發民間消費低迷,進而造成整體內需走向低迷。

4.對外關係的影響:出口擴張與貿易摩擦加劇

因為「內卷式競爭」所產生的大量廉價產品被出口,這就導致部分產業在全世界出現供給過剩的現象。特別是在鋼鐵、電動車、太陽能面板等的領域方面,歐美、日本、印度等國家相繼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的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並課徵高額關稅。這種外部壓力就直接衝擊中國出口企業的獲利,同時使貿易摩擦更加惡化,而凸顯出《將出口市場多元化》及《移轉至當地生產》等對策的必要性。

5.對公平性的嚴重影響:差距擴大

「內卷式競爭」對經濟的公平性產生深刻影響。首先,「盡了努力但卻無法獲得回報」的結構日益擴散。特別是來自農村地區的人、中小企業的員工及非正式員工處於不利立場的群體,會被迫接受低薪與長時間勞動。如此一來,社會的流動性下降,階層的固化就加劇發展。此外,產業內資源分配的不均與寡占化,會擴大產業之間的收入差距。

四、「內卷式競爭」的背景與原因

這種「內卷式競爭」並不是一時的過熱或是偶發現象,而是多重的結構性因素彼此交織作用的結果而產生的,其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需求不足的常態化

「內卷式競爭」的根本在於需求的長期不足。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擁有龐大的供給能力,但是個人消費與民間投資的成長鈍化,內需的脆弱就凸顯出來。結果,企業為了維持市場的占有率,就被迫進入過度的競爭狀態。

第二,市場制度與行政機制的不健全

使市場競爭能健全運作的制度框架與行政機制不完備,也是另一個大問題。一些地方政府過度追求短期的政績,動不動就對轄內的企業給予過度優惠政策與保護措施,其結果就是造成資源配置的效率低落,損害公平與統一的市場環境。同時,由於破產制度與企業重整制度不完善,這就造成《經營不善的無效率企業之退出緩慢》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個緣故,過剩產能的產能就被溫存下來。

第三,因為產業政策的誘發造成企業一起進入

政府推動戰略性的產業政策,這就促使企業一窩蜂擁進新興產業,造成「內卷式競爭」的加劇。例如,太陽能面板產業因為地方政府補貼競賽而引發設備沒有秩序的增設,造成嚴重供給過剩。同樣地,電動車領域也出現企業過度的林立,而使得價格競爭日益激烈。

第四,軟性預算限制(亦即:預算限制雖然存在,但執行上不夠嚴格,導致資源可能被過度使用或浪費。)的存在

企業即使業績不佳,但是仍可期待政府的財政援助或救濟,這種所謂「軟性預算限制」的存在就進一步助長投資的過熱。在中國,這種現象不僅存在於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常態性地透過政府的基金或地方補貼獲得支持,這就嚴重扭曲企業的風險選擇傾向與資源的配置。

第五、經營行為的依賴長期的經驗與短期導向

中國企業的經營行為仍深受過去成功經驗的影響,有偏重短期成果的傾向。改革開放以來,企業習慣於透過低價策略來擴大市場,由於有這樣的歷史,在新市場要求高品質與多樣化的情況之下,仍未能擺脫低價競爭,品牌的建構與研發就被迫延後。

作者:張正修/曾任考試委員、開南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兼任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