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政改革喊著「提升醫療品質」、「補充人力資源」、「保障民眾健康」,但口號再響,民眾還是等不到病床、留不住護理師。英國NHS改革證明,光改管理架構不碰供需失衡,可能只是空忙一場。衛福部若不敢調整健保點值、提高就醫部分負擔來改善醫護待遇,引進外籍人力不過是換湯不換藥的假象。

2025年3月,英國工黨政府推動的NHS改革已進入實質階段。核心措施是解散NHS England,將其職能重新整合進衛生與社會照護部(DHSC),試圖削減行政層級,讓醫療決策更直接。工黨承諾增加預算並簡化資源流動,目標是縮短病患等候時間並提升服務效率。這場變革被視為工黨兌現選舉承諾的關鍵,然而行政重組引發混亂,且醫護人力短缺問題未解,成效仍待觀察。

台灣醫療體系亦正面臨結構性危機,然而衛福部的改革方向,真的能提升效率,還是只是換個形式掩蓋問題?健保長期追求「全民均等」的理想,讓醫療資源分配看似公平,但延續至今的代價是急診室塞床、護理師離職率居高不下。政府喊著要解決人力短缺,提出開放外籍中階護理人才的方案,這能救急診室和加護病房的燃眉之急嗎?還是只是健保又一次「省錢優先」的短視操作?

台灣健保的設計,讓醫療決策高度仰賴政府,但資源永遠追不上需求。衛福部若只是拿外籍護佐當解方,而不是正視病護比過高、低薪壓榨醫護的結構性問題,決策效率和資源分配的壓力最終還是會回到政治體系。醫療一旦變成選舉角力的籌碼,任何政策都可能淪為面子工程。英國的經驗是旁證:工黨解散NHS England,號稱「簡化官僚」,但行政重組至今沒能解決醫護短缺,病人等候時間依然冗長。台灣若硬推外籍人力,卻不改善本地醫護待遇,可能加劇人才流失,問題只是換個包裝。

有人認為健保的困境不在管理單位,而在資源永遠不足,英國NHS改革假設問題出在管理架構,但實際上資金與人力才是核心。台灣急診塞床的根源並非病床不足,人力流失,外籍中階護理人才難以應付高壓前線,甚至可能因語言與專業落差拖累品質。台灣若不從健保點值與工作環境下手,光靠外勞或行政調整,恐怕只是治標不治本。

醫療作為社福體系的一環,注定是公共預算的無底洞,卻又是社會運作不可或缺的支柱。台灣民眾對健保的信任建立在公平醫療的承諾上,但急診塞床、護理師出走已動搖這份信任。衛福部若不正視現實,硬推外籍人力政策,只會讓民眾更焦慮:看病還是得等,改革卻不見實效。英國NHS的教訓在於,工黨雖號稱務實回歸政府管理,但短期內難以扭轉效率低下的局面,台灣的情況更急迫,民眾要的是「急診有床、護理師不跑」,而不是政策聽起來頭頭是道卻沒結果。

從台灣政治現實看,醫政改革經長陷於短線操作,選舉壓力下,政府很難讓民眾耐心等待健保翻身,大家要的是實質改變。政府控制的拿捏,考驗的是大眾對就醫的價值觀與對公共財政現況的認知。台灣若繼續用低薪換取健保光環,最終仍然是醫護崩潰與民眾失望,更別說讓民眾感受到醫療真的變好。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