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新聞其實沒有受到很大的關注,很快就淹沒在新聞之海,但值得台灣社會討論的公共性價值。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近日出席大專校院校長會議,以「科研扎根×成果落地 共創社會價值」為題發表演說。在會議中提及許多學校渴望政府提供資源幫忙,但他卻冷不防,不吐不快地表示,台灣努力數十年,至今沒有培育出諾貝爾獎得主,這是一件「丟臉」的事情。相比之下,日本已經有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台灣的大學應該深刻檢討,找出問題所在。

 

  吳語氣直白地表示,大學教授應該檢討並改善現有的教學與研究方式,不能將責任歸咎於體制僵化。

 

  其實吳是立意良善的批判,但吳忘記自己是掌權的人,勿忘台灣國科會主委有科學研究資源決策權力,可培育助力台灣博士教授獲諾貝爾獎,讓台灣這個國家在國際持續榮耀發光!

 

就我所知,台灣有很多有學術潛力像「張益唐」的博士們,但後來因沒有學術資源支持,為了吃飯生計被迫轉行,放棄自己的學術熱愛。

 

有部分社會大眾可能不知道誰是「張益唐」,我說一下這個真實的故事。

 

  「張益唐」究竟是誰?

 

張益唐博士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有長達八年的時間流離於學術圈外,只能在賣潛艇堡的賽百味(subway)裡打工、擔任收銀員;很難想像,這個解出人類數學界百年難題的傢伙,在此之前,只發表過兩篇論文。

 

  張益唐博士的學術道路坎坷,長期靠打雜餬口,曾任快餐店收銀員、中餐外賣員、汽車旅館零工等。後經校友幫助獲得新罕布什爾大學講師的職位。張從未放棄對數論領域的鑽研。《數學年刊》通常審稿兩年,他的論文因思路清晰嚴謹在五週之內通過同行評議,創下創刊130年來論文接受時間最快的記錄。素數間隙有界證明引來了素數研究方向學者的注意。

 

 

  雖然學術道路坎坷困難,但張益唐博士從不放棄學術發表,有越戰越勇的學術韌性,直到其破解人類百年數學難題,重返榮耀。

 

  張益唐博士後來陸續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羅夫.肖克獎、美國數學學會科爾數論獎、瑞士奧斯恃洛夫斯基獎、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晨興數學卓越成就獎,每個都是數學界重量級獎項。其中,他是第一位獲頒羅夫‧肖克獎的華人,最後,張當選台灣中研院院士。

 

  令人感動.張益唐博士大苦必有大成.知恩報恩,也是務實的浪漫主義者.成名後曾對妻子說:「我承諾過,當時我們結婚時,我跟你說過,我能給你很多東西。當時我給不了你多少。現在,你想要什麼?」("I promised you, when we getting marry, I told you that I will give you a lot. At that time, I can't give you much. Now, what do you want?")

 

  行文最後,溫馨提醒國科會吳主委,善用自己的權力,行動幫助台灣的「張益唐們」,也可幫助台灣這個國家培育出更多諾貝爾獎得主。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