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一直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透過援助發展中國家,不僅推動經濟發展,還鞏固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然而,川普政府在 2025 年初的決定——裁撤 USAID,無疑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這項決策表面上是為了精簡政府支出、減少對外援助的浪費,然而背後卻隱藏著更深層的戰略意涵——美國是否正在退出全球領導地位,讓中國的「一帶一路」填補這個真空?
這不僅是川普政府一項單獨的決策,而是美國外交政策從「全球參與」到「戰略撤退」的重大轉變。美國一直以來透過經濟與軍事援助,確保其地緣政治利益。如今,這個決定是否代表美國放棄了其作為全球領導者的角色?或者,這只是川普政府「美國優先」政策的一部分,意圖減少不必要的財政負擔?這場爭論涉及美國的全球影響力、美中競爭、以及國際秩序的未來。
美國對外援助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二戰結束後的「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這項計畫不僅幫助歐洲國家從戰爭廢墟中復甦,還成功建立了美國在歐洲的長期影響力,確保了民主與市場經濟的推廣,並在冷戰期間有效抵禦蘇聯的共產主義擴張。
USAID 於 1961 年由甘迺迪總統成立,進一步將美國援助體系制度化,專注於全球發展、民主推廣、經濟改革、以及人道援助。在過去的幾十年,USAID 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發揮了關鍵作用,幫助這些地區發展基礎設施、提升公共衛生、甚至協助國家從專制政權轉型為民主制度。
這種援助並非純粹的慈善行為,而是美國外交與戰略的一部分。透過援助,美國不僅能夠影響受援國的內政,還能確保這些國家在聯合國等國際機構中的投票立場與美國利益一致,並減少這些國家向俄羅斯或中國靠攏的可能性。
然而,近年來美國的對外援助模式卻面臨挑戰,特別是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美國的影響力正逐步被削弱。
中國的「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於 2013 年由習近平政府推出,目標是透過基礎建設投資與經濟合作,擴展中國在亞非拉地區的影響力。與 USAID 不同的是,中國的援助模式更強調經濟利益,而非民主推廣或人權改善。例如,中國向斯里蘭卡提供資金建設漢班托塔港,但在斯里蘭卡無法償還貸款後,這個戰略性港口被中國以 99 年租約方式掌控,成為中國在印度洋的重要前哨。
許多國家雖然知道中國的「一帶一路」可能導致債務陷阱,但因為美國的援助不足,他們沒有太多選擇。USAID 長期被批評為官僚體系過於龐大,資金分配效率低落,甚至有時過於政治化,導致受援國無法及時獲得幫助。
而「一帶一路」則提供了一種簡單直接的替代方案。中國的援助不要求受援國進行政治改革,也不干預內政,這使得許多開發中國家願意接受中國的資金,而不願意忍受美國式的監督與條件。這使得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正逐步減弱,而 USAID 的裁撤,無疑進一步加快了這個趨勢。
支持川普政府裁撤 USAID 的人士認為,美國應該優先關注自身經濟,而非花費巨額資金援助外國。他們指出,USAID 的資金有時流入腐敗政府或無效計畫,未必能夠真正改善當地民生。
此外,川普政府認為,美國的國家安全與經濟優先,對外援助應由私營企業或非政府組織(NGO)接手,而不是由聯邦政府負責。這也符合「美國優先」的戰略邏輯,將資源投入基礎建設、國防、以及國內經濟發展,而非「無底洞式」的海外援助。
然而,裁撤 USAID 的反對者認為,這是美國戰略上的嚴重失誤。他們指出,雖然 USAID 存在官僚問題,但其提供的資金與技術支持,對許多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一旦美國撤出,中國將進一步填補這個真空,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將被削弱。
此外,美國企業也將因此受影響。USAID 經常與美國企業合作,在開發中國家推廣美國產品與服務,這有助於美國企業開拓新市場。如果 USAID 被裁撤,美國企業可能會失去這些政府支持的市場機會,反而讓中國企業獲益。
如果美國要繼續保持全球領導地位,那麼裁撤 USAID 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而是應該進行改革。美國政府應該重新評估 USAID 的運作模式,提升其效率,並確保援助計畫能夠更符合美國的長遠利益。
此外,美國應該尋求與盟友合作,例如透過「藍點網絡」(Blue Dot Network)等國際倡議,與歐洲、日本、澳洲聯手提供更具競爭力的援助方案,以對抗中國的「一帶一路」。
如果美國選擇完全撤退,那麼未來十年內,我們可能會看到一個中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美國在許多地區的影響力將大幅下降。這將不僅影響經濟,更可能改變全球的地緣政治平衡。
裁撤 USAID 不只是簡單的政府財政問題,而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大轉變。美國是否真的準備好放棄其全球領導地位,讓中國取而代之?這個決策將影響未來數十年全球秩序的發展,美國政府必須慎重考慮其長遠影響。
美國優先,是否真的意味著世界第二?這個問題,值得所有人深思。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請繼續下滑閱讀:談為何中國無法培育下一個Steve Jobs 但台灣這個國家可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