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主的聲音,源於人民的意志
臺灣的民主是我們珍貴的財產,是經過無數前人努力才得以建立的價值基石。近來立法院推行的憲法訴訟法的扭曲改動,被不少人民視為違憲,且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舉措,激起了社會的強烈不滿。民主的真諦在於賦予每個人參與國家發展方向的權利,而這些改變,卻明顯剝奪了人民應有的聲音與權利。我們有理由懷疑,這背後是否隱藏著政黨私利,甚至可能讓外部共產勢力乘虛而入,影響臺灣的未來。
在這次憲法紛爭中,賴清德總統點出關鍵:「民主的紛爭,要用更大的民主來解決。」此乃提醒台灣人民,民主的核心價值在於對話、參與決定。如果人民不能透過合法的民主機制表達意志,那麼臺灣的民主進程便會蒙上陰影。而這次大罷免運動的出發點:不是政黨對抗,也不是仇恨政治,而是人民集體意志的展現。當人民的力量被漠視,民主便失去了靈魂;因此捍衛民主成為我們無法退縮的責任。
二、為何罷免成為人民選項?
此次大罷免運動,不是單純的政治鬥爭,而是因為多數人民已無法接受某些立委的表現。立法院中挺藍與親紅勢力的部分代表,不僅違背選民的期望,還以刪減國防預算、削弱國家建設等手段,危害臺灣的長遠利益。這樣的行為,不僅使人質疑其立場是否真心為臺灣著想,更讓人民感到自己在民主制度下的聲音被忽略。同時許多人也憂心,健保制度可能因政策失當而走向破產,巨大的城鄉差距未能縮減,國家建設速度一再放緩。更令人痛心是,國家認同問題也被某些勢力刻意模糊化,甚至向外部勢力靠攏,威脅到臺灣的主權安全。這樣的政治人物,無疑是在辜負人民對他們的信任,讓選民感到痛心疾首。
面對這樣的現況,罷免成為人民手中重要的民主武器。一張張罷免票,不僅是對違背民意的立委的警告,更是一種正當的民主行動。這是人民集體表達不滿與希望改變的方式,目的是要捍衛臺灣的未來,重建對民主制度的信心。
三、民主不應停留於政黨鬥爭
臺灣的民主,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過去我們習慣用藍綠對決或政黨對立來理解政治,但這樣的框架,已經無法滿足人民對更高層次民主的渴望。真正的民主,不應將權力集中於政黨之手,而應回歸人民的本身。
此次罷免運動,就是人民決心打破舊有政治框架的具體展現。我們要清楚認識到,藍色親紅勢力,只要他們無法真心為人民服務,人民便有權透過合法的民主機制來撤換不適任的代表。這種行動,不是仇恨,也不是對抗,而是人民對政治人物與整個制度的期許。臺灣的民主價值,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共同守護,不讓任何政黨或個人凌駕於民意之上。
四、大罷免是捍衛臺灣的民主價值的重要權力
罷免不是一場簡單的政治行動,而是一場為了臺灣民主與未來而展開的人民運動。臺灣無法承受國防預算的削減,無法承受健保制度的崩潰,更無法承受國家認同的模糊化。我們更不能讓共產勢力趁虛而入,侵蝕我們得來不易的自由與民主。
每一次罷免票的投下,都是對不當政客的一次鞭策,是對民主價值的一次捍衛。此次大罷免運動,不僅是一次選舉,更是一堂人民用行動書寫民主的課程。它告訴全世界,臺灣的民主,不是口號,而是人民用心守護的信念。
讓我們共同努力,用決心與勇氣,守護臺灣真正的民主價值。我們不僅要選擇未來,更要捍衛屬於我們的自由與希望。大罷免,勢在必行!人民的力量,將改寫臺灣的未來。
潘威佑(社團法人台灣北社秘書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