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南迴線賓茂及壢坵等部落驚傳3人中毒死亡,還有多人昏迷搶救中,死傷者共通點就是吃了包了蝸牛的小米粽以及泡麵、豬肉等,引起社會熱議。衛福部近日公布食餘檢體中檢出有機磷農藥「托福松」,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經過檢驗,蝸牛跟葉子都沒有查到其他毒素,食餘有檢出有機磷農藥「托福松」,不清楚農藥來源,已經檢驗結果交由檢調單位調查釐清。知名法醫高大成根據相關資訊研判,蝸牛應該並非中毒主因,應該還有其他因素釀禍。
此案檢調除要盡速釐清中毒原因外,長期關心台灣原住民議題的校長立委伍麗華Saidai /Resres,也直指此案件的爭議點,伍立委點出網路上充斥對於原住民族飲食文化的誤解和汙名,發生此食物中毒案件時,有網友立即提到三十九年前,台灣曾發生金蘭家族生吃蝸牛致命的新聞,部分媒體提及過去的事件,卻在網路討論中造成錯誤連結。因那既不是原住民、更是誤信養生說詞的「少數特例」。事實上,台灣原住民族長者常告誡,蝸牛一定要煮熟再吃,處理上也有繁複工序,所以網路上說「原住民習慣吃生蝸牛」是完全錯誤的扭曲說法,生吃蝸牛不存在於台灣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
筆者有善緣結識同樣關心台灣原住民衛生健康教育議題三十多年,至今仍行動不懈的劉影梅教授,劉老師特別關心原住民健康議題,也透過「部落之星」大學社會責任深耕型計畫,為原住民打造「用藥健康歌」、「健康飲食歌」,以促進台灣原住民身體健康,劉老師多次提到,每一個行動都是以「文化敏感度」教育為前提,會先深入當地和原住民對話,而不是未經過實地調查,就馬上貼標籤或者自以為善意卻在對原住民文化無知的情境下,提出不適當的政策解方!
此次台東部落傳出食物中毒死亡案也是如此,再次照現了大眾對台灣原住民飲食習慣的偏見議題,及台灣社會急需有系統的強化「文化敏感度」教育!
文.張天泰(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