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明年編列75.5萬元預算赴中國考察,當中計劃包含與中國大陸相關教育單位研商陸生來台的名額與方式。然而這樣的預算編列,部分在野黨立委不以為然,認為既然執政當局不鼓勵國人赴中、亮起橙色警戒,而今政府卻又「雙標」,帶頭赴中交流。
事實上,兩岸能夠往來互動是好的,尤其在文教上的交流合作。雙方求同存異,撇開政治理念及意識型態的不同,讓政治以外的部分多參與一些,其中包括開放大陸青年來臺訪學或就讀。
首先,兩岸僵局目前看來難以解套,然而希望在下一代,未來國家領袖是現在的年輕人,歡迎他們來臺增進認識,才能降低敵意,避免不必要的對立衝突。
一位常往大陸講學的師友表示:來過大陸的民眾,不管是一般老百姓,或者學生、專家學者等,通常對臺灣留下良好印象;相對的,不曾來過臺灣、對臺灣有錯誤想像者,才更容易作武力犯臺之想,以實現所謂的統一。
換言之,臺灣自保之道之一,是讓大陸年輕人知道臺灣人的思維及生活方式,臺灣人有其自身選擇,這樣的選擇他們大概也心生嚮往,或者即便他們未必認同,但也必須尊重,雙方在善解體諒下走向和解共生。
其次,臺灣現今「少子化」生源困難,開放陸生來臺將有其正面效益,讓許多學校繼續辦學。然而目前官方政策對於陸生並不友善,所有的奬學金和工作機會都將陸生排除在外,其處境和遭遇遠比外國留學生還不如。
固然政府一些考慮是可以理解的,如防範大陸人假借讀書之名行滲透之實,以及避免過多陸生湧入甚至滯留在臺,佔據本地人的工作機會等。
然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自由民主必須抱持信心,與其害怕對方滲透,更應透過我們自豪的自由民主來「反滲透」或「逆滲透」,讓他們知道臺灣民主經驗的美好,而可以普及化到所有華人區域。
此外,人才是流動的,人才不分東南西北而必須把握。如果優質的大陸年輕人,品格與專業學養俱佳,通過檢核給他們留台工作的機會,為台灣這塊土地共同效力,不也是增加競爭力的一種方式?
總之,把希望寄放在下一代、寄放在青年,這是兩岸關係解套方式之一,透過雙方善意的互動交流,諸多的猜測懷疑皆可因認識而化解,戰爭衝突得以大幅度避免,創造兩岸之間的和平雙贏。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