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自2012年上任以來,致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旨在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透過經濟、政治、社會等多方面改革,推動中國走向「新時代」。然而,此種「習式改革」被批評為過度集中權力、缺乏透明度和法律保障。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於18日落幕,會中提及要「積極擴大國內需求」,習近平也強調「高質量發展」和「深化改革」的必要性,但未提出具體的經濟改革措施,無法提振內需及應對中國境內的房市危機。會中強調要完善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增加地方自主財力,然現今中共房地產市場低靡,地方政府財政已嚴重失衡,導致各地政府財政壓力巨大,使中央政府的改革措施像是「紙上談兵」,無法真正解決地方政府的財務困境,使人民猶如霧裡看花,不知道中共當局到底要解決問題還是喊喊口號而已?
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300多項改革措施,但仔細研讀發現,所有措施都是對過去改革的延續和提升,缺乏創新和實質改變,了無新意。例如,推動能源、鐵路等產業市場化改革、支持民營企業主導國家重大技術任務等。且《決定》中許多改革措施缺乏具體執行細則和時間表,實際應用中難以落實,無法獲得實質性的改革效果。《決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金融法、反跨境腐敗法等一系列重要立法任務,然而,法律的制定過程和內容不透明,缺乏公開討論和參與,恐成為中共集中權力、控制市場和打壓異已的工具。特別是針對台灣問題,中共日前發布的「懲獨22條意見」,展示其對台灣的壓迫性政策,利用定義模糊的條款,具有終身追訴的特點,以法律手段脅迫台灣民眾,削弱我國對民主和自由的信心。
面對中共日益加劇的威脅,我國當務之急是強化民眾對民主和自由價值的認識,教育人民認識中共統戰作為及認知作戰手法,同時,制定針對中共滲透的法律,確保台灣民眾面對中共壓迫時,清楚知道我國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可提供協助和保護,並積極爭取國際支持,特別針對國際法和人權議題與國際社會合作;最後,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提升我國經濟自主能力。
筆者認為,中國的中央政府應對境內的民生問題、經濟問題、基礎建設、防洪設施…..等有透徹的了解,了解後再擬定解決方針,解決堪稱重中之重的民生問題,才是身為總書記應有的做為,不能總是要權力,卻不願承擔負責。聽過「飢寒起盜心」嗎?飢寒交迫的人,心理脆弱,容易做出偏激的事,讓人鋌而走險作出竊盜行為,導致國家更混亂,很多事情看似無關連,實際上卻是環環相扣。此外,第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決策充滿模糊的口號,也缺乏實質性的政策,無法有效解決中國當前面臨的諸多經濟和社會問題。針對台灣的壓迫政策,更顯示中共在維護權力和控制方面不擇手段。台灣面對壓迫時,必須採取全方面的措施,提升自身的防禦能力和國際支持,以維護我國的民主自由。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