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不僅是一種犯罪,更是一個涉及廣泛社會層面的問題。最令人警醒的是,虛擬貨幣早已成為詐騙分子的新寵。以加密貨幣洗錢,詐團得以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轉移巨額資金,難以追踪。雖《洗錢防制法》的修法更新要求幣商必須遵守相關規範,但相關的虛擬貨幣「專法」要到明年才會擬定並實施,這樣的速度顯然無法追上詐騙犯罪的快速變化。
此外,我們看到的是政府相關業管部門之間的互踢皮球,缺乏有效的協調與行動。當2年多前發現詐團利用虛幣洗錢躲避查緝時,相關單位卻無人負責解決納管問題。今年4月執行的打詐專案,短短12天就查扣了高達新台幣近5億元的USDT,足見問題的嚴重性。目前《洗防法》對「幣商」的定義模糊,缺乏有效管理,讓個人幣商在灰色地帶中肆意妄為。
詐團將被害人贓款層層轉出後,幾乎都是換成虛幣洗錢至境外。最嚴重的假投資詐騙,投資虛幣的詐騙案占比也逐年攀升,從前年2成2到去年3成5,今年1至3月更已達到4成,詐團洗錢最愛用USDT、USDC、DAI等3種虛擬貨幣,因都是與美元1比1的穩定幣,只要放在宛如隨身碟的「冷錢包」就可四處趴趴走。
最近,刑事局破獲了一宗典型虛擬貨幣的詐騙案件,一名自稱是幣商的犯罪分子。這名詐騙者向被害人收取現金,並以簽訂泰達幣(USDT)買賣契約的名義進行詐騙。在交易過程中,詐騙者提供了一個看似合法的區塊鏈智能合約網址,誘使被害人簽署錢包授權。然而,被害人一旦簽署後,詐騙者便利用此授權將泰達幣轉移至境外的匿名錢包,從而完成洗錢過程。
這種詐騙手法的狡猾之處在於利用了虛擬貨幣交易的匿名性和複雜性。智能合約作為一種自動化執行的合約,其內容和條款對普通人來說往往難以理解。詐騙者正是利用了這一點,通過技術手段設下陷阱,使被害人在不知不覺中授權給詐騙者操作其數字貨幣。此案例不僅反映了個人幣商在虛擬貨幣交易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也凸顯了目前監管框架的不足。
目前台灣對於虛擬貨幣的法律規範處於一個十分關鍵的過渡階段。根據現行的《洗錢防制法》(洗防法),對「幣商」的定義及管理仍顯不足,缺乏明確的分級管理系統,這對於詐騙和洗錢的防制構成了實質障礙。這種模糊的定義和不充分的管理機制使得個人幣商若被要求承擔與大型交易平台相同的法律責任,可能導致他們轉向地下市場,從而加深了市場的不透明度,讓洗錢行為更加隱蔽。
金管會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計劃在明年上半年提出虛擬貨幣的專法,以期填補現有法律的不足。這一專法的制定被寄予厚望,能夠為虛擬貨幣市場帶來更明確的規範,並為業者和消費者都提供更高的安全保障。業者方面,為了應對這一法律空白期,預計將在本月底前成立一個公會,推動行業內的自律。
自律在沒有堅實法律支撐的情況下,雖然是一個暫時的解決方案,但長遠來看,可能不足以全面防範洗錢及詐騙風險。因此,期待金管會和相關監管機構在專法正式制定前,必須密切監控市場動態,適時調整和完善政策,以確保不會留下可以被詐團分子利用的空間。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