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大經濟系學生會候選人的政見涉及歧視,十六項違反人權價值及性別平等的政見引起社會輿論譁然,掀起各方立場者間的相互論戰。
今年台大學生會選舉中仍有候選人將政見視為玩笑,不禁讓人捏把冷汗。其中一位哲學系的候選人,在政見區提出「讓學生會空轉一年」及「一年的任期中,我不會做任何事」等主張,反映對現狀的不滿。該候選人更在社群媒體上進一步宣稱希望成為「沒有人」,因為「乾脆沒有人當選算了」,來表達對目前學生會運作的失望,並稱之為「鬧劇」和「政客的跳板」。
真正能讓學生會空轉的,其實另有其人
這並非首次有學生對學生會表達不滿,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然而,宣洩不滿和失望也需要正確的方向,否則只是淪為制度中的一顆棋子,無助於改善現狀。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儘管《大學法》明定各校學生會為一級學生自治組織,並代表全校行使學生自治權力。然而,在實際運作中,學生會的定位運作常受到校方的干預和刁難。從干涉會費收取到指導單位權責不明,再到利用行政會議規避學生監督、介入學生代表選舉等手法,都嚴重影響了學生會的獨立性與運作。
以上狀況皆反映出,知法玩法、藐視學生權益的「校方」,才是學生會無法有效運作的真正障礙,也是真正能夠「讓學生會空轉」的幕後黑手。學生們面對的「共同敵人」應是校園間不平等的「特別權力關係」,而非彼此。此一重要事實,仍有許多人不求甚解。
筆者要強調,縱使法規再明確嚴謹,校方總有各種方式規避學生的監督,「奸巧地」避免學生參與到實際校務的運作環節。在校園場域權力不對等的狀況中,學生往往處於較為弱勢的一方。在此種情況下,學生會成為了捍衛學生權益的「最後一道防線」,每當出現不合理的校務決策時,才能適時保障學生權益免於迫害。
投身政治工作,僅是少數人的選擇
學生會作為由學生票選出的學生政府,就像透過全國民主選舉產生的中央政府一樣,其正當性源於政治的「選舉活動」。學生會應在校務參與和會務運作中超越政治力,公平且獨立地服務所有學生。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學生會不能有任何政治參與。事實上,在近幾年的台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著社會議題的探索和討論,各校學生會也時常在倡議社會議題、促進社會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
據筆者觀察,長期參與學生自治的學生,大多不僅關心校內事務,也十分關心所身處的國家與社會,是基於對公共事務的興趣,願意透過親身參與來改善這個世界,更因此看見社會需要改變的現況,才會選擇於學生會服務畢業後繼續投身政治界,然而,這也僅僅只是少數人的選擇,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學生代表並沒有走入政治圈。
我們應共同追求一個獨立於政黨、意識形態的學生會,透過制度的改善與親身參與,實踐學生自治的理念,而非因懼怕學生會「被政治綁架」,而反對學生自治的權利,或主張要「空轉學生會」。
與其主張空轉學生會,不如以理念訴諸改變
越來越多候選人將政見寫成笑話,諷刺學生會的必要性與代表性。筆者認為,台灣社會雖逐步落實自由民主,但校園內部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許多學生對學生會的重要性視而不見,將其視為「鬧劇」與「跳板」,忽視了許多學生代表們於課業之餘,長期無償為校園、為學權議題付出的努力,此種「迴力鏢」最終將傷害學生自治,將減少更多人願意投身於公共事務、為校園服務的意願,造成一大損失。
學生會作為民主的實驗沙盒,其存在至關重要。許多重要議題的倡議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累積才能逐步解決,如果沒有學生會,學生自治將無從實踐,學生事務也將完全由校方主導,學生的主體性等同消失殆盡。
有鑑於此,與其主張「空轉學生會」,不如積極參與、親身創造改變。如果現有的候選人不符合期望,那就應以理念訴諸改變,成為更加值得信賴的候選人。唯有透過實際行動,社會才可能往你想要的方向前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