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etflix知名網劇《三體》爆紅全球,首集開頭呈現1966年北京清大的文革紅衛兵戲碼,讓人看見過往「大學校園的政治狂熱」是多麼地令人不寒而慄。

 

「當你選擇撕裂某些血淋淋的樣貌,某些人可能會因此跳腳,但如果做這些揭露可以讓社會變更好,你會去做嗎?」這是去年5月31日一篇「求救信」引爆全臺灣MeToo運動的執政黨前黨工陳汘瑈受訪時說出一句發生深省的話( https://reurl.cc/x7XE1V )。

 

「大學應該為教育還是政黨服務?」、「學生會應該為全體學生福祉還是某人黨派主張服務?」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覺得廢話而當然是前者啊!那道理既然如此簡單,為何還會有那麼多人要做離譜的行為?

 

知名本土政治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金句:「這次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面對政治力對高等教育的滲透與介入,有不少師生選擇群起唱和或默不作聲,但也有極少數人無懼側翼橫行而選擇公開表達異見以捍衛大學自主、學術自由、行政中立與學生自治。尤其是在2018至2022年這段期間,「政治干預大學校園」的情況甚至可說在21世紀(自1990年代逐步全面落實黨政軍退出校園後)中最嚴重的,當中以臺大的管中閔聘任案與林智堅論文案最為經典。

 

在寫這本書時,我盡量放下個人黨派立場之執著,我一字一句紀錄了近五年來大專校院政治影響校園事件之諸多案例,讓政治介入校園的劣跡無所遁形,不偏袒也不醜化任何政治團體,並重申沒有要大家支持或反對哪位2024年總統候選人或政黨。

 

當然,我也有自己的政治立場與傾向,我以身為臺灣人為榮,高中時支持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2015年的反黑箱課綱學運,大學時聲援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2022年的中國白紙革命。但近年來的時事尤其是林智堅的碩士論文學術醜聞,使身為碩士生的我大受震撼與衝擊,尤其作為在新竹求學半導體課程的理工人,當我聽到林前市長稱「新竹產矽才有半導體產業」、把自身弊端重重的新竹棒球場自比為「世界級的臺積電晶圓也有不良品」時,還真是傻眼到無言以對。

 

本書之目的意在提醒政黨、政治人物與有意從政的青年,要搶青年票應用「正當手段」進行,透過干預大學自治與學術獨立、破壞大學行政及教育中立、搞「白手套」滲透大學學生自治等等絕非正途且只會帶來反效果,別把大學當「黨校」、別把學生會當成青年側翼。

 

 

大學理應是社會的「中間地帶」,而非特定黨派勢力範圍

《大學法》第一條第一項:「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正因為大學被賦予如此崇高且神聖的任務,如同已故臺大校長傅斯年所言「我們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比起其他各級學校如中小學而言,大學才得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

 

大學,理應是社會的「中間地帶」,意即該領域理應不屬於任何政治黨派的勢力範圍,更可謂超越特定黨派的存在,正因為有這些中間地帶,才使得我們的社會充滿各種不受政治力束縛的活力。然而,即便臺灣民主化已久,不論是校外政治勢力對學術機構的意圖染指,或是校內教職員生自甘淪為政治鷹犬,都使得大學有墮落為「黨校」的風險。

 

政黨傾盡全黨之力對抗大學學倫審查、校方借場地或協助候選人在校內搞造勢動員、學校與政黨地方黨部合辦政治研習營……等等,高教場域太多牽扯政治的謬事,根本與《大學法》所言之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等毫無關聯甚至背道而馳,有些甚至涉嫌違法、違反行政中立的行為,但這些並非發生在戒嚴黨國體制的威權背景,而是在這幾年號稱民主享譽亞洲的臺灣,怎會讓人不會感到不寒而慄?為何每逢選舉就是有大專校院的公務人員涉嫌行政不中立呢?

 

 

政治人物應謹守分際,勿恣意插手不宜干預的教育領域

從戒嚴時期的校園黨部、人二單位到民主化後的大學自治、教育中立,我們花了多久的時間、犧牲了多少位白色恐怖政治犯才確保教育與學術不受政治力的干涉與侵蝕?

 

在本書出版上市之日,正值2024年的正副總統暨立委選戰,政壇上流行著一句簡單卻一針見血的話:「選舉的致勝秘訣就是票多的贏、票少的輸。」政黨需要發展組織、拓展票源以勝選執政,於是就有政治人物將目標對準校園,但我真想問問這些政治工作者:你們想方設法將將政治力帶入校園的理由與初衷,到底是為了促進教育的公共發展?還是為了謀取個人的政治私利?

 

做人做事都該謹守分際(尤其法律作為社會的最低限度道德標準),不是嗎?就像愛情一樣,拿捏分寸的互動可以是親密,但逾越界線的行徑儼然性騷擾甚至性侵害。有所為,更要懂得有所不為,這對掌握權力的政治人物尤其重要——掌權者更要學會節制用權以避免成為權力巨獸。言盡於此,相信以各位的政治智慧應該聽得懂我想表達的意涵是什麼。

 

 

學生自治:政黨滲透校園的「巧門」?

縱使學校有教育中立之規範,但大專校院裡存在一個「大學裡一定要有但不屬於學校官方的組織」—也就是《大學法》第33條的學生會,因學生會本身不受法律「行政中立」之約束,這個「巧門」有可能讓政治團體可以巧妙避開「黨政軍退出校園」法令規範而藉由滲透甚至掌控學生會、政治性學生社團來堂而皇之地進入影響校園,以謀取其政治利益。

 

不過,現行礙於執行成本、社會觀感等因素,政黨有時不一定會直接控制學生會,而是透過與該黨友好或具側翼性質的青年或學生團體作為政黨的「白手套」藉以間接遙控學生自治組織。

 

 

今天學生自治如「黨會不分」,明天從政掌權將黨國不分

早在1995年的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80號,就已將學生自治納入大學自治的保障範疇。「學生會對外代表全體學生」幾乎是各大專校院學生會組織規程都有的字句,代表著每位學生自治參與者對全體會員同學們的莊嚴承諾「我受你所託並會為你發聲奮戰」。學生在投票選出會長、學代、議員等學生會成員時,明明僅是授權其代表他們參與和在校生身分有關之自治及校務,並不代表同意讓學生會成員可以任意「代表」他們的集體政治立場。

 

然而,特定的個人或團體卻毫無底線地一再踐踏這些莊嚴承諾,假藉促進公共參與之名行將自治公器窄化為個人政治宣傳工具、未來從政跳板之實,甚至對於不同立場的會內夥伴開始黨同伐異、政治鬥爭,使得學生會對外不再代表全體學生,而充其量只是獨厚了特定黨派的學生支持者——如此不但破壞全校學生與學生會的互信,也斲傷社會公眾對於學生會的觀感。各位同學們,他們這樣「(政)黨、(學生)會不分」,你們甘心學生自治被這群人把持與玩弄嗎?我不甘心,我非常不甘心。

 

這群人認為今天我選上學生會長或學代了,就代表學生大眾們已充分「授權」給我,所以我可利用權勢來為所欲為甚至動用會內人力、財力(意即不分黨派同學們所繳納的學生會費)來搞各種表態來滿足、宣傳個人政治立場。有句臺語知名俗諺說:「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比起公職人物,學生會長的權力或許很小,但是如果他們連在學生會都如此「黨會不分」,那要是有一天給他們從政掌握國家權力難道不會「黨國不分」嗎?這樣的人要是不收斂然後投身政壇,對於國家、人民和其所屬政黨都是一種災難!

 

如果是單純支持自由民主,這是普世價值而不屬於任何政黨的專利,我覺得學生會可審酌情形適時採取立場。然一旦當學生會逐漸偏向特定政黨色彩,假如哪天學生會真的是為了民主人權、國家未來而做適當的議題表態,可是學生們要是對於「學生會既定政治色彩」早已有了長期刻板印象,因此他們也不會再積極站出來力挺學生會。畢竟,你我之所以願意支持學生會,正是因為相信「學生自治組織會為我們發聲」,而如果學生會成員只想到自己而不顧及他人,那同學們又為何要力挺乃至參加學生自治呢?

 

「黨會體制」與「一黨學生自治」

這裡創個「術語」來解說政黨與學生會的不當關係並舉實例(註:以下案例如有與各校學生自治雷同或相似情形純屬「巧合」):

 

◎黨會體制:學生會版的「黨國體制」,此名詞中的「會」當然指學生會,在此制度下,學生會成員會將特定政黨意識型態置於全校學生意志福祉之上,甚至失去獨立自主淪為黨派側翼附庸。

 

範例:

(案一)擔任大學學生會會長的某甲利用學生會的職權與資源,或假借「促進學生參與公共事務」之名來偏頗獨厚於特定政黨及其所屬的公職候選人從事宣傳或輔選,並將整個學生會組織加入政黨直屬或側翼之學生或青年團體並充當特定人士的從政跳板。
(案二)擔任大學學生會副會長的某乙,混入政黨黨務於學生會會務當中,並以支持特定政黨理念、加入政黨青年團或成為黨員作為會內部下屬的評鑑或升職之私下加分條件。

 

◎一黨學生自治:學生會版的「一黨專政」,雖然一黨專政的國家通常具備黨國體制的特色,但兩者概念上仍有些不同,一黨專政的特色在於強烈的「排他性」而往往不允許在野黨,或在野黨都是所謂的「衛星黨、花瓶黨」,因此,「一黨學生自治」強調學生會獨尊特定黨派而不允許其他黨派有發聲的呈現多元意見的機會。

 

案例:

(案一)擔任大學研究生協會會長的某丙,只邀請特定政黨政治人物來校演講,下令禁止研協對其他黨派政治人物也發出類似邀請。

(案二)擔任大學學生議會議長的某丁,在主持議事討論公共事務時,刻意阻撓與排除學生議員發表與自身支持黨派以外的意識型態言論,把學生會立法機關打造成「一言堂」。

 

◎黨校化:相比於「黨會體制」與「一黨學生自治」側重學生會的問題,「黨校化」則強調學校整體環境淪為特定黨派的勢力範圍。

 

案例:

(案一)擔任大學學生會會長的某戊,利用自己有遴選派任學校各級會議學生代表的權力,指使學生代表們要在會議內外從事偏頗特定黨派的政治工作,比如在學倫會的學生代表負責護航捲入論文抄襲風波的特定政治人物。

(案二)擔任大學學生會會長的某己,串通行政不中立的校內行政人員、有政治靠山的教師,共謀利用學校資源獨厚特定政黨從事選舉造勢宣傳活動。

 

我們將政治勢力影響乃至「寄生」學生自治的過程分為幾個階段,由淺入深依序為:

1.接觸(政黨與學生會開始「碰面」)

2.滲透(政黨有意安插自身人馬打入學生會內部)

3.介入(政黨開始在學生會發揮影響力並插手會內事務)

4.掌控(政黨將學生會納入囊中有效控制)

5.奴役(「宿主」學生會如僵屍般完全聽命於政黨)

 

 

學生會應反映多元聲音,而非充斥特定政黨色彩

我們樂見學生會討論公共事務,但絕非濫用「學生自治組織對外代表權」來滿足個人偏頗特定黨派的政治立場,兩者完全是兩碼子事且後者是公器私用。

 

學生會本身的「政黨化」甚至可說「側翼化」,或許有助於培養與學生會傾向之黨派相同意識形態的基層同學從政或加入特定政黨,甚至可從特定政黨那邊取得一些好處。但是,這將使其自身「代表全體學生」之存在正當性被徹底顛覆與摧毀,持不同黨派異見的會內成員將自我審查,因懼於遭打壓、排擠而不願或不敢發表對公共議題之看法,使得學生自治將逐漸乃至完全失去民主與多元,淪為特定黨派傾向人士主宰的寡頭政治乃至一言堂,更破壞整體其他所有黨派的同學們對學生會的信任與支持。

 

他們這樣仗著學生會未有法定「行政中立」之規範,就恣意亂拿學生會名義或資源搞偏頗特定政黨意識形態的作法,儼然把「黨國體制」的模式應用於學生自治公器,扼殺組織內部各成員對於公共議題之民主討論風氣(即所謂走向「一言堂」),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導致學生自治之全校學生參與度、選舉投票率與會費繳納率均很低的原因之一,進而使得學生會被校內同學乃至社會大眾譏笑為「政黨側翼」、「從政跳板」、「職業學生」(這些不良的學生會份子往往把這些批判的聲音都一律打成「威權保守派」之見),部分害群之馬卻讓在學生會裡真正客觀關心公共議題而無不當政治野心的人也連帶受到無端波及。

 

目前關於學生自治的專書少之又少,吾人四處翻找,終於尋到具代表性的一本在2010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1屆學生自治會會長林少軒所著《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 學生會理念與實務筆記》,當中由時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范雲(自2020年2月起擔任執政黨不分區立委至今)的推薦序裡提到:「有年輕朋友在參與學生自治後非常失望,覺得曾經是理想的學生自治,已然淪為學生政客權力競逐的場域。」那時可是十多年前的時空,如今十多年過後的今天,情況有改變嗎?恐怕只有更糟——最大的諷刺是學生會的在學校所擁有的權力與獨立已遠比十多年前大幅增長。

 

 

亂搞的學生會份子在三十年後可能會是我們的總統

就是看不慣有些人,明明參選學生會職務時的政見都說自己會傾聽多元意見以代表全體學生的聲音、都不會說自己掌權後會拿學生會做支持或反對特定政黨意識形態之政治表態,結果上任後卻用學生會名義大搞這些黨派政治爭議的偏頗主張;明明特定跨校學生團體的政治主張明顯偏向特定黨派陣營,對外卻硬說這些表態沒有政治傾向之色彩,試問參與公共事務能這樣自欺欺人、一騙再騙而以為大家都是「愚民」傻子嗎?

 

年初總統大選剛落幕,大家可別忘了,三十年後這些學生會份子可能會是我們的市長、閣揆甚至總統!很多大學的學生數目都在萬人以上,今天他們在大學背叛全校一萬人,明天他們在政府就會背叛全國兩千多萬人!現正在看這篇文章的讀者,你要你的下一代被這種人統治嗎?

 

 

某校內高層坦言「陽明交大不是所有的行政主管都那麼有sense」

正是因為越是看不下去,所以才越想振筆疾書。但是,不能只當「憤青」,面對問題與弊端也不是只有批判,而至少應該分析原因並提供可能改善的方法。在本書的第一部到第三部,我原則上不會用太強烈的字眼去批評所看到的人、事、物,而是多用「問句」,有些問題或許會讓讀者發覺顯得「明知故問」—這正是在下的本意,透過明知故問讓讀者自行判斷當中的是非,找出到底是哪些人在睜眼說瞎話、考驗大眾智商。

 

我過去在參與陽明交大校內公共事務時,曾與一名校內高層(一級行政單位主管)談及類似議題,這名主管也坦承「陽明交大校內不是所有的行政主管都那麼有(行政中立之政治敏感度)sense」。行政主管本身作為該機關領導者自身要以身作則,才有能力督導好下屬,校方的公信力須要靠每位教職員工的努力才能被維護,就怕有害群之馬傷了整體形象。我想陽明交大應該是國立大學,而非「黨立大學」吧!

 

 

對大學校方與學生會靈魂拷問:勇敢說出你大學的政治鬼故事

自從我出書後收到不少迴響,有政治工作者表示希望將書買來送給認識的立委以關心高教危機;有海外民眾也購書關心台灣的教育問題;有大學學生會的現任或卸任高層(會長、議長、秘書長)向我表示對於書中所述的學生自治受政治力干預之事頗有共鳴;有教師要買書除了一本要自己閱讀外,也要贈給該校圖書館以讓校內教職員生都銘記這幾年的高教動盪史。

 

我出這本書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因此鼓勵各級學校裡的教職員生,或是已畢業的社會人士,勇於將個人所遇到的政治不當介入校園之事說出來,希望像去年6月時的MeToo運動那樣,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校園「政治干預鬼故事」。

 

本書對於大學教職員生也要發出靈魂拷問:「請問大學校方,教育中立、行政中立難道不是對學校或公務人員最基本的法律及操守要求嗎?豈能形同具文、知法犯法?

 

請問大學學生會,學生自治組織難道不是為了『代表全體學生』而存在的嗎?學生會得以運作之會費不正是由不分黨派的同學們所支持與繳納的嗎?豈能拿來獨厚特定黨派的學生支持者?」

 

感謝那些願意受訪或提供資料的教職員或學生自治同儕,本書讓相關高等教育與學生自治議題「走出校園」,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也為當代高教崩壞危機留下永恆見證。

 

一本由默默無名的研究生寫的書有可能影響臺灣高教與學生自治嗎?「寧願最後徒勞無功,也不選擇無動於衷。」1940年在試圖逃離納粹德軍追捕而自殺的德國猶太裔哲學家班雅明(Benjamin)曾說:「正是為了那些毫無希望的事物,我們才被賦予希望。」從學生自治到高教環境,相信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我愛這塊土地,我不能看著它被那些亂七八糟的人弄得烏煙瘴氣。」這是講述1990年代臺灣黑金氾濫的港片《黑金》飾演調查局幹員的影星劉德華之名言,也是我寫書的初衷。

 

 

 

★★★★★書籍基本資料:

◎書名:《黨校化危機:大學校方與學生自治面對政治力滲透與介入的挑戰》

◎作者:賴彥丞

◎封面圖檔: https://imgur.com/Nj9wEvg

◎ISBN:9786263640436

◎上市日:2023年8月28日

◎出版社:白象文化

◎出版情況:初版二刷(首刷已銷售一空,亦準備三刷)

◎書籍分類:學生自治;大學自治;政治權力

◎網路書店連結:(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0072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