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本政府可能取消外國觀光客消費免稅制度的傳聞,旅日專家林氏璧近日發文指出,儘管自民黨高層已重新啟動討論,但直接全面廢除免稅的機率仍低,「這個消息看看就好」,呼籲台灣民眾毋須過度驚慌。

根據《富士新聞網》報導,日本政府為解決免稅制度遭濫用問題,已確定將自 2026 年 11 月起改為「先付後退」,即旅客須先支付消費稅,回國前再申請退稅。與此同時,自民黨黨內最高顧問、前首相麻生太郎已召集小組重啟制度檢討,包含是否全面廢除外國旅客免稅資格。

現正最夯:政院刪地方補助款 管碧玲質疑地方政府:立院刪預算時袖手旁觀

麻生太郎指出,2023 年訪日外國旅客達 3687 萬人次,總消費金額超過 8 兆 1000 億日圓,其中可確認的免稅金額就超過 2000 億日圓。麻生認為,這筆稅收若能納入國庫,對國家財政具重要意義。

在麻生主持的研習會中,也有意見認為外國觀光客既享有日本行政服務,理應負擔相關費用;另有聲音主張,目前免稅制度大多讓觀光客以低價購買國際精品,對日本在地產業貢獻有限。因此,除了全面取消外,也有建議如僅針對日本特產品項保留免稅,以導向政策工具化。

林氏璧則提醒,類似政策變革「喊了多年也不一定會落實」。他舉例,日本政府早於數年前就提出「先付後退」的退稅制度改革,但拖延至 2026 年才確定實施,顯示政策轉變所需時間與阻力甚鉅。

「直接全面廢除免稅,對零售業打擊過大,百貨免稅營收恐瞬間掉兩成,業者反彈壓力不容小覷。」林氏璧分析,若真要改革,精品類別最可能成為首波調整對象,因為過往逃稅爭議多集中於高價商品。對一般赴日購物的旅客而言,實質影響反而不大。

他也鼓勵有計畫購物的民眾趁當前日圓匯率低檔時機出手:「趁著這一年半免稅還在,能買就買吧。」

目前,自民黨預計將免稅制度的檢討列入年底的稅制改革議程,是否真會推動全面取消,仍有待觀察。日本觀光業高度依賴外國旅客消費,若缺乏替代誘因與過渡機制,貿然改革恐反噬經濟復甦動能。

日本大阪街景。   圖:顏得智/攝(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