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北市北投區一所高中近日傳出男學生在課堂攻擊老師事件,這名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在數學課被授課老師指責影響上課,接著就情緒失控衝上講台,摔麥克風、比中指、拉扯毆打老師、甚至鎖喉攻擊。

  師生衝突的教育與社會問題,筆者從2015年就察覺到問題嚴重性,在2023年提出「當教室變戰場:失控惡化的台灣師生衝突問題,如何尋求解方?」一文做為解法。

時間已過了約九年,但台灣師生衝突問題卻日益惡化,部分媒體一再淪為爆料的工具,媒體甚至為了提升收視率,如禿鷹般在網路上搜尋師生衝突影音資料,製作成有賣點的新聞,並刻意渲染放大衝突以達到吸引觀眾的效果,卻忽視了這類新聞事件背後所產生的寒蟬效應。

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學校老師會不會因此事件,而開始害怕管教學生?老師會不會介意把事情弄大,從此不去管教翹課不守規矩與一時迷惘走錯路的學生?而這種惡性循環所造成的教育惡果,將由無辜的學生來承受,不是噬血的媒體。

西元前400多年,看盡當時「君不君,臣不臣,子不子」社會亂象的孔子,曾在《論語‧憲問篇第十四》明白表示:「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意思是「愛護一個人,怎能不訓練他,讓他常常勞動呢?真心為一個人好,怎麼能不規勸教導他呢?」。如果老師因為新聞效應而不管學生,二十多年後,這名毆打老師的學生,會感激的是當時愛之深,責之切的老師,還是把他製作成吸引流量的新聞媒體?

文.張天泰  (政治工作者、教育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