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北市發生15歲國中生割頸命案震驚社會。事件的起因僅僅是一名女同學想在午休時找閨蜜聊天,卻遭到楊姓同學的制止,引發一連串衝突。女同學求助於郭姓乾哥,結果郭姓乾哥持刀刺傷楊姓同學,最終導致其於27日凌晨傷重不治。
事件發生後,社會開始討論是否過去的法律太過保護未成年少年,導致現在這些事件頻繁發生。是否應該加強對學生背包的搜查,或者更嚴格地控管學生的言行和家庭背景。甚至,是否應該考慮在未成年少年犯下殺人罪時實施死刑,這些問題也引起對台灣社會對現存法律的質疑。
在第二次總統政見發表會上,三位候選人對於這類未成年少年殺人事件表達了各自的立場。除了是否下修刑法年齡、建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提供學生心理輔導等建議外,討論的焦點也轉向了該案發生的根本原因,包括台灣法律是否過於寬鬆,以及台灣的黑道問題等。
然而,我們應思考的是,台灣的教育體制是否需從家長入手。過去的法律和措施主要針對未成年少年的心理問題和校園霸凌,卻忽略了這些罪犯背後的家庭問題,以及政府是否有對這些家長進行預防和教育宣導的措施。
一個15歲的少年在家庭中成長,大多受到家長的影響。家長除了負責生育之外,還應該承擔起教育和養育的責任。目前,許多家長可能在生完小孩後不知如何教育,或者因個人狀況逃避責任,將責任推給工作或婚姻等因素。這一直是台灣社會長期存在的問題,政府應思考建立針對家長的育兒教育體系。
筆者認為,台灣目前有許多家長在照顧孩子時,因能力不足或缺乏正確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在成長中無法得到適當的人格培養。政府應從預防的角度著手提供更多協助,甚至在孩子誕生時提供家長足夠的育兒知識。對於高風險家庭,地方政府社會局應提供更多協助,並定期追蹤所有風險家庭,以確保他們在育兒方面沒有遭遇困境。而這個追蹤可能得持續到孩子成年,將期間拉長且定期去關心。而當家長有不配合之處,或是未盡到自身責任時,政府應該思考是否需要強制介入,以確保家長履行他們應有的義務,這可能比期望學校老師擔起多數責任更有效。
一個事件的發生不應只是思考現有法律是否有出現相關問題,而是應該找出源頭解決問題,而這除了依靠行政立法單位外,更多的是,要依靠民眾對於自身周邊家庭的關注來預防類似案件再次發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