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民眾黨副總統候選人吳欣盈反酸記者時,柯P是如何圓場的麼?
他覺得那是文化因素使然,從小接受歐美教育的吳,崇尚自由無拘,相對難以接受父權習氣,才會有此未盡合宜表現。然則,個人應對或尊重即可,但躍上國家大政的層次,倘若對政策的見解,同樣受到來自於文化薰陶迥異的影響,那恐怕就有負國民之所託了吧?!
就吳欣盈近期於臉書中所提出,以「學徒制」、作為同時解決台灣「勞工低薪/產業缺工」的解方,就令我深感這種因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局外人」陌離感。不禁狐疑,她真的準備好當個稱職的副手嗎?
吳在文中提到,日前考察台灣中部廠商,了解到大學畢業生有超過一半是畢業後才開始找工作,尋職期間平均約2個月,而調查顯示,40%的雇主認為,經驗與技能不足 是年輕人找工作困難的主要原因。
基此,吳提出「學徒制」的倡議,認為若大學生可以在求學期間就確立未來的工作方向,預先做好相關技能的準備,畢業即就業,無縫接軌的進入職場,省去了60天的懵懂媒合期,就能適度解決青年就業問題。
聽著這解方,不覺得很熟悉嗎?類似的議題,不就是相關教育單位早已討論到爛掉的「解決學用落差」麼?
倒不是說這法子無效,只能說它僅僅適用於高階人才、需要具備專業智識的職域,像是電子、資通、金融等學門,那些四大名校的相關科系在校生,不是都早早就被業界相中、不少甚至在學期間都有相應的合作機制麼?按吳的出身,相信他所接觸到的環境,泰半也都是屬於這一類的背景。
但她可知道,相仿的實習機制,放到了其他學域中,都成了甚麼樣子麼?
在教育現場,以餐飲科系為例,因實習工作不屬於勞雇關係、不受勞基法保障,過去經常傳出有學生遭到實習業者巧立名目苛扣工資的現象,超時加班更顯頻繁。甚至於已走入歷史的中州科技大學,還曾發生招募烏干達外籍生到食品工廠打黑工,名為教育、實則當廉價勞工的情事,丟臉丟到國外去。
在勞動現場,勞動部曾經推動「明師出高徒」的專案補助計畫,原初立意甚佳,希冀媒合傳產技藝老師傅與有心走技藝的莘莘學子,用「師傅帶徒仔」的手把手教授,起到手藝薪火相傳的雙贏結果。怎料,老師傅們還是按著既往「頭家人」的習氣,認為學技術就是要吃苦耐勞,徒仔得秉持著「吃苦當吃補」的精神,頻頻做出違反勞基法的不合理要求,讓徒弟受不了告上勞工局,這才發現該專案根本不適用勞基法,據此引發輿論撻伐,最終也黯淡的走入歷史。
台灣大家早習以為常的「慣老闆」文化,美國有嗎?
國際化高階職域尊重專業的惜才態度,在地傳統產業有嗎?
硬是套用不同國度的規則,而忘卻其背後文化底蘊迥異的結果,就看看我們教改二十餘年、斑斑可考的血淚,嚴重性,應該不用再多加贅述了吧?!
所以說,從自我的教育文化養成觀看世界,少了對更多職域的深刻認知與體悟,只是畫地自限的在高階領域,講著自己的話,自顧自的擘畫理想的政策,活脫在雲端上的樣子,真適任國家領導人嗎?
畢竟,事實就是,吳所提出的「學徒制」,除了高薪產業已行之有年外,更廣泛的業別,根本已經被證明是失敗的機制,要用這方法來解決台灣低薪的沉痾,這恐怕也只有宛若信仰般的「柯學」,才會深信不疑吧!
問過資方的雇主,但您問過更廣大的勞工朋友麼?
放眼當前,有那麼多年輕人寧願放著近百萬個正職缺額不做,選擇從事外送等兼職性的工作,原因何在?不就是正職薪水換算時薪、根本微薄所致麼?不從雇主端去要求肩負更大的社會責任,反倒是頻頻檢討著勞工在技能上又有哪些不足,顯見資方當慣了,大小姐的眼界,或也不過爾爾!
勞工的苦,那種就算當個倒茶小妹、也能讓公司上上下下眾星拱月的金二代,是很難懂的!
話說吳欣盈出訪杜拜期間,柯文哲的民調略有起色,從破底的崩潰邊緣,又稍稍谷底爬升。外界分析此乃吳不在台灣的「迴光返照」效應,當時聽著覺得莞爾,如今想來,或還真有那麼點道理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