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在量刑時必須了解犯罪者的「犯罪動機」,人際互動時難免會有不能說的「潛藏動機」,教師教學時必須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人的行為都受動機牽引。學前教育階段,孩子的學習表現差異性並不大,逐步進入小學、國中、高中、大學階段,程度越拉越開,都與其學習動機有直接的關係。許多父母擔憂孩子學習落後,殊不知都是敗在學習動機薄弱的侵蝕下,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上了。
動機(motivation)是指引發、維持並引導行為的內在歷程。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這個志就是一種抱負、理想、目標,要能夠達成,需靠動機的驅使。動機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動機;內在動機驅使行為是一種興趣可帶來滿足感;外在動機是指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取得金錢、分數、獎懲…等,人類的任何行為,包含行善、犯罪等參雜著內外在動機的交織。
教師在教學起始階段要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對於課程有興趣並願意學習,因此,教師的教學技術益顯重要,教材與教法的準備、學生起點行為的掌控、肢體語言與態度的魅力…等,都是引起學習動機的關鍵。每一個人都當過學生,都有過喜歡的課程及老師,所謂愛屋及烏,就會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而為了考試高分獲得獎勵,或避免考試低分受罰,也會產生外在的學習動機。
108課綱實施以來,部定及校訂課程怎麼規定就怎麼學習,自主學習是一種沒有規定的課程,實則是為大學選才而學習的課程,都屬外在動機。自主學習是一種讓學生自己訂定學習目標、方式、進度和評估的學習方法,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要負責人。這種的學習方式,若非有強烈的外在動機(大學選才),學生恐難自主做到。
自主學習主要是仿歐美大學選才模式,將課程納入新課綱,但我們的升學模式與修習學分與國外不同,在師資、時間、空間與設備等遇到瓶頸,學生「不知」如何自主,以致學習的目標難達成。又因少子化的影響,頂尖大學尚能以自主學習的歷程檔案做為選才的外在動機,但一般大學招生尚且不足,學習歷程檔案的採計恐怕聊備一格,甚有大學只採計一次性PDF檔案,自主學習課程正在削弱中。
俗話說:「強摘的果子不甜。」僅憑外在動機當誘因,難成其事。許多父母在孩子就學階段常以金錢或物質鼓勵孩子課業表現,但終有其限制。如果能夠教會孩子學習必須發自內心的內在動機,經過行動努力,才能達到高峰經驗(心理滿足),自然才會往下一階段繼續努力。現代孩子都提早學習,學前教育階段的「自主習慣」,父母、師長對孩子內在動機的養成至關重要。
贏在起跑點並非要學的多,而是在開始學習時,誘導、啟發、建構學習者的內在動機,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看似高難度,但如果能借鏡學優者的學習歷程就可心領神會了,內在動機高學習才能贏在起跑點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