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法案自2019年5月17日由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48號解釋》,同年5月24日法律正式生效,至今為止已過了三年。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2年截至今年11月有2227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且有553對辦理離婚;2019年總共有2939對的同性伴侶登記結婚,且一共有110對辦理離婚;2020年有2387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且一共有371對辦理離婚;2021年有1856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且一共有508對辦理離婚。彩虹平權大平台副執行長鄭筑媛表示,2019年是開放同志同性結婚登記第一年,許多長期關係穩定的伴侶在第一時間去登記,因此人數較多;第二年離婚率較高則可能是因為法制上,同性婚姻與異性婚姻不同,例如同性婚姻無法共同收養小孩,有些人為了要有小孩,決定不結婚或與伴侶離婚。

在六都中,人口數最多的新北市和台北市為同婚對數較多的兩大城市。我們認為大多數的年輕族群與高教育程度者對於同性婚姻的看法較為支持,也較能夠同理與包容同性戀者。而對於鄉村地區來說,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委員、律師許秀雯認為,鄉村地區人人互相認識,同志結婚的親友壓力大,自然望之卻步;相對之下,都會區人際較疏離,「親友監視感不那麼強,」同志較能做自己。

臺灣作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使得同志在追求婚姻平權的道路上,終於得到歸屬和一個承諾。然而同性伴侶從交往到進入婚姻的過程中,不免遇到各種困難的挑戰。其中不外乎是被旁人投射異樣的眼光 、遭遇不友善的對待和舉動,但最主要還是為家人的不諒解。撇除性別的不同,事實上同性戀婚姻與異性戀婚姻沒有什麼差別,相愛的兩人,彼此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摩擦與發生爭吵。不過面對紛爭時,同性婚姻往往在家庭層面上陷入兩難,畢竟締結婚姻關係是將兩個毫無牽連的兩個家庭連接上。部分同性戀者在步入愛情最後關卡「婚姻」卡關,許多因素導致他們不被認同。像是一般婚姻常見的婆媳問題,亦發生在同性婚姻中。因此,我們認為家庭在與同性婚姻族群的溝通上、理解和包容,還有很大地空間調適。 

2019年2月20日,中華民國行政院根據釋憲案及公投結果,提出確保同性婚姻之法律草案,並以中性方式命名為《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

21日行政院會議通過審議,規定年滿18歲的同性伴侶可成立同性婚姻關係,準用民法規定可繼承財產與收養有血緣的子女,同年5月17日《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於立法院三讀通過。

在 2019年的同性婚姻公投中,第10案以及第12案順利通過,是-[民法婚姻規定應限定在一男一女的結合?],以及[以民法婚姻規定以外之其他形式來保障同性別2人經營永久共同生活的權益?],分別以同意票數765萬8008票(72.5%)、640萬1748票(61.1%)通過,不同意票數分別為290萬7429票(27.5%)、407萬2471票(38.8%)。

這些法案可以保障國人的婚姻,但若是另一伴為國籍人士,那就得看他/她的國家是否有同性婚姻法,依照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46條規定:「婚姻之成立,依各該當事人之本國法。但結婚之方式依當事人一方之本國法或依舉行地法者,亦為有效。」,原則上婚姻的成立是依照雙方當事人的本國法律,也就分別適用雙方的本國法律必須都可以讓同性伴侶結婚,婚姻才可成立。若本國人與外籍人士相愛,但對方國家目前「同婚尚未合法」,那這樣子便無法在台灣登記結婚。

目前有少部分國家是通過同性戀婚姻的,中華民國、阿根廷、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島、愛爾蘭、盧森堡、馬爾他、墨西哥(部分地區)、荷蘭、紐西蘭、挪威、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瑞典、英國、美國、烏拉圭、厄瓜多、哥斯大黎加、瑞士、智利等 31 個國家或地區承認同性婚姻合法。

社會對於同性戀的接受程度

民間團體「彩虹平權大平台」今年5月也發布相關調查,結果發現社會接受度來說,在路上看到一男一女接吻、以及兩男接吻、兩女接吻的接受度比例與去年相比大幅增加,不論是男男或女女的部分都增加約10%左右,顯示社會上對同志表露親密已逐漸視於日常。而針對身邊的人是同志,包括同事、同學、行政首長、民意代表、親戚等,都在64%至73%之間,顯示社會上對同志接受度逐漸增加。

到目前為止台灣有許多跟同志有關的組織以及社團,每當遊行的時段到來,大家上街舉起標語,推動平時的議題,目標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去關注,包括跨國同志婚姻、共同收養、人工生殖、老年長照、性別教育、跨性別族群的日常生活處境困難、還有同志情慾、愛滋議題等,這些都是目前同志正在面臨以及未來也需要持續研擬的議題。

我們認為同性戀不應該遭受社會大眾的批評,愛就是要勇敢表達出來,我們應該要創造一個能夠包容他們的社會,讓愛存在於這個世界,讓每個人都有選擇愛人的機會與被愛的權利,不論是他或是她。雖然臺灣已有法律規範保障同性戀者,許多非政府組織與團體也持續地為同性戀者發聲,亦有大大小小的遊行或活動將同性戀者的訴求傳遞給大眾。不過面對同性議題臺灣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期許未來臺灣能夠打造出對同性戀者更友善、更包容的環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