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放軍喉舌之一的《海軍與商船》雜誌近日發表最新一期文章,直言「只需精確打擊台灣 30 至 40 個關鍵基礎設施節點」,就足以讓台灣陷入全面癱瘓,甚至無需發動大規模登陸作戰。該篇文章所提出的「城市崩潰戰」概念,形同向台灣社會釋出赤裸裸的恫嚇信號。

文章指出,只要對台灣的電力、水源、通訊、交通等「超級關鍵基礎設施」進行定點打擊,尤其是集中在北部地區的發電廠、通訊基地與醫療設施,就能像推倒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社會連鎖反應,包括醫院停電、 ATM 癱瘓、交通信號失靈,最終導致社會秩序失控。

熱議話題:落海童和奮勇救人釣客失蹤 太麻里海邊搜救

令人警惕的是,文中甚至計算出「夏季颱風來臨前的上班日下午」為最佳動手時機,認為當時台灣電力系統因預警而降壓運行,一旦遭受飛彈襲擊,整體停電機率將飆升至 99.7% 。這種將氣象數據納入作戰參數的思維,讓外界擔憂,中國軍方對台作戰規劃已進入「系統化」、「數據化」的新階段。

解放軍不斷強化軍備威脅台海和平。圖為解放軍兩棲登陸作戰演習。 圖:翻攝自 地球村的故事

中共官方媒體也曾發文強調,台灣能源、通信等設施一旦被摧毀,社會抗戰潛力將迅速瓦解。尤其台灣 78% 的電力仰賴火力發電、 98% 的燃料全數仰賴進口,若能源輸入中斷,全島將陷入黑暗危機。

今年 4 月的「海峽雷霆」演習中,中共火箭軍精準命中模擬 LNG 接收站的靶標,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刻意釋放「實戰化演練」的訊號。文章更進一步主張,透過結合飛彈、網路攻擊與電磁脈衝(EMP)武器,可對台灣造成「物理 數位」雙重癱瘓效果。

不過,文章也指出 3 個破局的可能性 :

一是美方的應對措施。美國國防部已多次向台灣提供「快速修復電網套件」與分散式能源計畫,目的就是防範此類精準打擊造成社會全面停擺。若戰事爆發,美國可能迅速介入提供維生支援與科技防禦。

二是全球供應鏈的震盪效應。若台積電因戰事停工,全球晶片供應鏈將陷入崩潰。台積電一家公司貢獻台灣 GDP 達 15% ,其晶圓產能佔全球高階晶片供應超過九成,一旦受創,波及的不只是台灣,更可能是全球電子業的「雷曼時刻」。

若台積電因戰事停工,全球晶片供應鏈將陷入崩潰。 圖:翻攝自 栗子評述

三是外部勢力的干預與後續治理風險。文章指出,美日兩國已多年積極介入台海事務,不僅軍售不斷,日本更在強化離島防衛的同時,密切關注台海變化。一旦戰後統一,如何清除外國勢力影響,將成為中國在「後台灣時代」的戰略任務。文章甚至提出可藉由立法限制外籍軍事人員入境、切斷資金鏈,確保台灣「去除干擾、實現穩定」。

除戰略層面操作外,北京也不放棄輿論與文化戰。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近日就表示,「台灣 2028 年不會再有選舉」,還批評「台灣選舉制度落後」、「台灣領導人不如上海區委書記」,呼籲加強兩岸歷史教育,從文化上「治理台灣」。

此外,俄羅斯地緣戰略學者杜金也公開表態,認為中國應「趁早」對台採取軍事行動,「太早會痛苦,太晚會致命」,可能暗示中俄早有默契,不排除有戰略協同的可能性。

俄羅斯地緣戰略學者杜金也公開表態,認為中國應「趁早」對台採取軍事行動,「太早會痛苦,太晚會致命」,可能暗示中俄早有默契,不排除有戰略協同的可能性。   圖:翻攝自 栗子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