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九合一大選將近,各政黨及擬參選團隊積極備戰,比拚人氣的同時,資源的較量同等重要。除了最基本的登記與保證金外,文宣、廣告、網路宣傳、乃至於服務處租金、人事成本等等,一場選戰下來往往所費不貲。而對於資源較珍貴的政治界新秀、小黨、無黨籍或小資擬參選人而言,選舉經費的大宗還是來自於民眾小額捐款支持。

我過往曾親自參與過政治現場、創業歷程中亦接觸過許多候選人與團隊,過程中我發現候選團隊在籌措經費層面容易遭遇到的兩大障礙,包括「如何吸引選民支持」進而捐款、以及捐款後如何進一步「管理捐款」。隨著選戰逼近,小額政治獻金募款的型態及方法也日趨多樣化,以下分享我所觀察到,擬參選人及其團隊因應這兩大困境所做出的突破與創新。

擋泥板、毛巾、口罩...小額捐款新興可能

過往,一般大眾印象中常見的政治獻金募款方式,不外乎候選人面紙、扇子等文宣品背後的專戶帳號,或是於募款餐會、服務處等直接收受。近年來,隨著各政治人物推出五花八門的網路行銷和社群經營方式,加上疫情的推波助瀾,捐款與支持者經營的型態,勢必也得同樣跟著「轉型」。

近期可以觀察到,許多新世代參選人為了吸引更多關注,選擇採用更新穎的回饋小物來回應民眾的捐款支持,棒球帽、口罩、應援毛巾、擋泥板等新型小物如雨後春筍般被推出,這些創意的實踐,皆得益於新型態捐款平台、管道的出現。

另一方面,在新型募款型態為政治生態圈帶來更多想像與可能性的同時,當然也必須兼顧政治獻金法的相關規範。為處理相關流程、手續所需付出的人力與時間,同樣也是候選人必須承擔的法遵成本。

政治金流透明化,為何反成候選人負擔?

政治獻金法特別針對政治上的捐款細節而設,力求讓政治獻金受到規範後變得更加親民且透明,然而我們也不難觀察到,為符合這些規定,擬參選團隊要付出不少時間、人力去處理包含專戶開設、後續每一筆款項收受至核銷等一系列繁雜手續,同時也需要有團隊鑽研法規限制等不同問題,以免在無意之間觸法。此外,小黨與素人參選者的資源少,更仰賴小額捐款的力量,許多參選人選舉資金甚至有九成以上來自小額捐款,款項越細碎、來源越多,對參選人而言就越加耗時、耗力、耗功。

面對這樣問題,我相信若有能幫助團隊省去查核法規限制時間的捐款解決方案,便可以助政黨與候選人一臂之力,有效地減少政治獻金收受過程中的摩擦力與資源耗損。目前有業者以平台搭配大量資料進行捐贈資格檢查,透過系統核對捐款者,阻止不當來源的政治獻金,可以有效確保每筆金流來源合法合規,不僅讓捐的民眾放心,收的團隊也更加安心。

以數位方式捐款早已不是新議題,但能兼顧安全性、易用性、多元性、資金透明的數位技術才能真正成為候選團隊的「神隊友」。筆者期待,未來新科技、新平台的出現,能讓更多小資參選人不再為人力、資源、時間所困,善用科技的能耐、盡情發揮無窮想像力,為政治界帶來更多元的全新可能。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