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7日,新校長在教堂宣讀「就職文告」,告知社會:東海大學新任校長要力拚「未來大學」(新聞標題),唯就職一個學期以來,尚未見到新政三支箭。不過在五月中旬,校門口出現了新政市招:左提「思想智慧/東海大學」,右款「全球移動力/未來大學」,取代原來的「械智(AI)大學」看版;只是至今未見論述說帖,公諸於世。顯然,「思想智慧,全球移動力」應是新政大方針,但卻讓人莫名其妙。經過一個月以來的思索,方知漢學之高深奧密,欲窺其內涵,實讓人有莫測高深之感。

首先從哲學領域切入,佛、道善於論述「思想智慧」,例如以道德經喻為創造思想智慧;印順法師則「以思想深度在於智慧覺悟為佛法核心」。東海大學對此應是道不同而不相為謀,雖然新政有擺脫東海大學為基督教大學的刻版印象之勢。

其次從政治「智慧」來思考,「禮運大同篇」應是東方政治哲學的最高境界,不只儒教奉之為圭臬,統治者多捧為政治「未來學」的治國寶典,「收復失土」因而成為神聖的使命,「世界大同」更是「偉大榮耀」的夢想與藉口。

最近,令人驚奇的是中國共產黨現在以「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國家治理思想智慧」“*,期“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鑒別和分析,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以「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根據已發表的「理論研究」,更見以此「思想智慧」作為「可以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這個共產「思想智慧」可歸類為中國現在式的「未來學」。不過,這套「思想智慧」對經歷過「蔣家王朝」近四十年的中國過去式「未來學」治理過的台灣人來看,應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台灣從1949年開始的「反共抗俄」硬性國策,歷經總統蔣介石(五任)、嚴家淦蔣經國任內,直到1980年代初期,才改採「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軟性國策,人民生活在這套「反共必勝,復國必成」的「未來學」中長達近半世紀之久。「三民主義」一直是這套「未來學」的中心思想,「世界大同」則是它的基本智慧。因此,1928年開始將三民主義納入各級學校課程;1949年改為高中和大專設三民主義課,直到2005年高中才取消三民主義課程,台灣總算告別黨國教育時代。三民主義正是黨化教育的課程,竟然實施長達77年;孫逸仙的「建國方略」和「建國大綱」還曾是公務人員高普考的科目。至於它的基本智慧,則以蔣介石的黃埔講義「科學的學庸」為本,對「禮運大同篇」作「智慧」的論述,讓台灣人民長期沉溺在「還我河山」的「未來學」之中。

至於在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智慧」本應相當多元,名校各具特色不言可喻,東海大學的「思想智慧」在創校時期就曾發光發熱過。早期的畢業生更証明具備了「全球移動力」的本事,只是五零年代的大度山尚找不出這個時髦的名詞;當時傻乎乎地頂著「開創是我們的格言」,生活在台中市郊荒野上,接受「上帝的恩典」,畢業後各奔前程,至今仍榮耀在世界各地。遺憾的是,如今的東海大學逐漸地走入「昨日大學」之困境。因此,當新校長上任,又被期待他具有傑出「翻轉」的經歷時,難免對他要力拼「未來大學」有所期待。

「未來大學」在台灣並非首次被揭櫫,2019年的台灣大學就以「高峰會」轟轟烈烈地推出過。由於主事者具有相當深厚的「中國文化」傳承與抱負,所以他的「思想智慧」帶著濃厚的「毋忘在莒」情節,目前該計畫即使還在「施工中」,相信其下場幾乎會和「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一樣,只能走入歷史。當下的東海大學高舉「未來大學」的大旗,一個學期就快結束,校友們和社會大眾無不殷殷期盼著新校長的「翻轉」大法,早日施展,不要讓「思想智慧全球移動力」走進類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胡同裡,則屬萬幸。

哈利路亞,天祐東海大學!

*註__ (瞭望 ,2022年第21期)

文/林碧堯  大學退休教授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