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到烏來的參訪,從部落耆老口中了解族人對山林的尊敬和智慧;看見工作室裡每一塊泰雅傳統織布,訴說著不同年代、不同人群,一路走來的痕跡。看見烏來泰雅族的美麗,我卻也對當地文化斷層、人才短缺感到惋惜,當天舉辦的社區發展討論會,參與人數也非常少。

烏來受蘇迪勒風災重創以來,願意留在當地發展的青年人越來越少。就讀新店高中的計程車司機說,烏來總是經歷一場風災,就垮一座橋。是塌掉的這些橋,阻擋了泰雅青年返鄉的路嗎?文化傳承又該怎麼堅持下去?

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

訪問都還沒開始,這句話就重重地劈在我們頭上,我與朋友回答不出來。

弓箭協會理事長也沒有說出答案。訪問當下,他正在做弓箭,挑樹枝、削尖樹枝,又拿砂紙磨一磨舊了的箭。還小小抱怨一下,小時候跟著長輩去打獵,背重物長不高,不像弟弟睡覺睡得多,長得也高。接著分享曾打到的獵物標本,最特別的是一整顆大蜂窩,上面還黏著幾隻巨型蜜蜂。當我們想問更多問題時,他帶著我們到射箭場,邊射箭,邊聊天,理事長心情好時來射箭,心情不好也來。我們望著深綠色的山,看霧濛濛的天,天空飄著微微細雨,這是烏來常有的天氣;理事長還指著對面山腰,說他曾在那裡獵到一頭山豬。坐在射箭場旁,我心中浮現了一個答案—原來生活就是文化。

關於傳承

烏來區「福山國小」於民國110年轉型為「新北市立德拉楠民族實驗小學」,為孩子們提供系統化的文化傳承課程,這些知識源於老人家的傳統,流傳至現今的生活。

                                                              「學文化會有什麼產業嗎?

                                                                 你們最後還是要吃飯啊

                                                                 之後能有什麼發展?

                                                                 能不能賺錢?         」

 

這是很實際的問題,尤幹老師認為,十年前我們不知道會出現Youtuber、IG網紅這種職業,同樣地,我們不知道未來會出現什麼。因此學校想給孩子的是與人溝通對話、自我思考批判的能力,並且當孩子更認識這個地方的時候,在成長的歷程中,他們能與部落的東西做連結,也就可能回到部落。如果沒有這些傳承教育,想要他們回來,很難。

我覺得傳承就像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種子,等到種子發芽,根就扎得越深,接著帶領他們找到回部落的路。

文化商業化

                                                             「文化怎麼能用金錢衡量?」

將文化做成商品,可以說是一種保存,一種推廣,但還有另一種聲音: 有的人認為,文化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是歷史、是生活,不該為了賺錢從事文化活動。將傳統文化做成觀光商品,遊客看到的只是膚淺的表層,達不到文化推廣。當一切變為利益導向時,做這些文化商品,不是出自對文化的愛,是出自對金錢的需求。

遊客可以體驗到的確實只是表面,但也許就是因為了解了這麼一點點,引導更多人想深入認識泰雅族。並且,許多泰雅族人不願回鄉,就是因為經濟壓力,當族人做到文化與工作融合時,這可以成為人口外流很棒的解決辦法。此外,傳統的東西固然重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東西不再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也許商品化正是賦予這些「傳統」創新意義,使其繼續流傳。

                                 

                                                     『我們沒辦法說文化商業化是好是壞,

                                                        只能說,它是一種「保存文化的選擇」。』

 

經過幾次走訪烏來,我看見泰雅族人對於文化保存所做的努力,也感受到其強韌的生命力。也許文化傳承的路困難重重,但垮了的橋可以修,斷了的根卻無法接回。我相信,泰雅族人將會為青年們重新鋪好回家的路,會為文化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持續注入歲月的精華。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