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王內妤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王內妤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在孩子心中種下種子 他們會記得部落--烏來泰雅族的文化傳承

    2022.01.12 | 11:01

    一次到烏來的參訪,從部落耆老口中了解族人對山林的尊敬和智慧;看見工作室裡每一塊泰雅傳統織布,訴說著不同年代、不同人群,一路走來的痕跡。看見烏來泰雅族的美麗,我卻也對當地文化斷層、人才短缺感到惋惜,當天舉辦的社區發展討論會,參與人數也非常少。 烏來受蘇迪勒風災重創以來,願意留在當地發展的青年人越來越少。就讀新店高中的計程車司機說,烏來總是經歷一場風災,就垮一座橋。是塌掉的這些橋,阻擋了泰雅青年返鄉的路嗎?文化傳承又該怎麼堅持下去?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 訪問都還沒開始,這句話就重重地劈在我們頭上,我與朋友回答不出來。弓箭協會理事長也沒有說出答案。訪問當下,他正在做弓箭,挑樹枝、削尖樹枝,又拿砂紙磨一磨舊了的箭。還小小抱怨一下,小時候跟著長輩去打獵,背重物長不高,不像弟弟睡覺睡得多,長得也高。接著分享曾打到的獵物標本,最特別的是一整顆大蜂窩,上面還黏著幾隻巨型蜜蜂。當我們想問更多問題時,他帶著我們到射箭場,邊射箭,邊聊天,理事長心情好時來射箭,心情不好也來。我們望著深綠色的山,看霧濛濛的天,天空飄著微微細雨,這是烏來常有的天氣;理事長還指著對面山腰,說他曾在那裡獵到一頭山豬。坐在射箭場旁,我心中浮現了一個答案—原來生活就是文化。 關於傳承烏來區「福山國小」於民國110年轉型為「新北市立德拉楠民族實驗小學」,為孩子們提供系統化的文化傳承課程,這些知識源於老人家的傳統,流傳至現今的生活。                                                              「學文化會有什麼產業嗎?                                                                 你們最後還是要吃飯啊                                                                 之後能有什麼發展?                                                                 能不能賺錢?         」 這是很實際的問題,尤幹老師認為,十年前我們不知道會出現Youtuber、IG網紅這種職業,同樣地,我們不知道未來會出現什麼。因此學校想給孩子的是與人溝通對話、自我思考批判的能力,並且當孩子更認識這個地方的時候,在成長的歷程中,他們能與部落的東西做連結,也就可能回到部落。如果沒有這些傳承教育,想要他們回來,很難。我覺得傳承就像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種子,等到種子發芽,根就扎得越深,接著帶領他們找到回部落的路。文化商業化                                                             「文化怎麼能用金錢衡量?」將文化做成商品,可以說是一種保存,一種推廣,但還有另一種聲音: 有的人認為,文化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是歷史、是生活,不該為了賺錢從事文化活動。將傳統文化做成觀光商品,遊客看到的只是膚淺的表層,達不到文化推廣。當一切變為利益導向時,做這些文化商品,不是出自對文化的愛,是出自對金錢的需求。遊客可以體驗到的確實只是表面,但也許就是因為了解了這麼一點點,引導更多人想深入認識泰雅族。並且,許多泰雅族人不願回鄉,就是因為經濟壓力,當族人做到文化與工作融合時,這可以成為人口外流很棒的解決辦法。此外,傳統的東西固然重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東西不再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也許商品化正是賦予這些「傳統」創新意義,使其繼續流傳。                                                                                      『我們沒辦法說文化商業化是好是壞,                                                        只能說,它是一種「保存文化的選擇」。』 經過幾次走訪烏來,我看見泰雅族人對於文化保存所做的努力,也感受到其強韌的生命力。也許文化傳承的路困難重重,但垮了的橋可以修,斷了的根卻無法接回。我相信,泰雅族人將會為青年們重新鋪好回家的路,會為文化這條奔騰不息的河,持續注入歲月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