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投己過. 民意展現的結果已經揭曉。 四個議題投票總人數也未過門檻。投票參與者多數人也不同意四個議題。國民黨全盤皆輸。朱立倫, 趙少康馬上喊不要再找戰犯。顯然,他們無意檢討失敗的原因,並將失敗歸咎於民進黨以政府不當力量強行通過爭議問題。他們試圖從我們的記憶中抹去他們的失敗. 

過程:

一開始,民意調查是強烈支持國民黨在這四個議題上的立場。因為反萊豬開始是一個偽裝在食品安全問題之下議題. 無視製造貿易障礙及其對台灣參與國際自由貿易的影響.   「搶救藻礁」是偽裝在環境保護下沒有考慮對我們的能源供應和對我們工業的未來發展的影響. 「重啟核四」用「以核養綠」顯然是企圖破壞政府「非核家園」的能源政策.  「還我公投」恢復公投綁大選,也是企圖在簡化選舉和公投程序的誤導下擾亂選舉程序。

在早期, 民意調查反映民眾只看到表面問題, 強烈支持通過所有問題.  當時政府專注於應對 Covid-19 大流行,同時,投票日期從8月推遲到12月。政府沒有對這些公投問題進行任何重大討論和說明. 然而,這些問題確實受到了很多國人的關注. 2021 年 4 月左右開始在公共媒體上很多人發表了個別意見。由於投票日期的推遲,討論量明顯減少, 直到當投票日臨近時,  在2021 年 10 月,公投熱議才成為火爆的討論議。每個政黨都傾巢而出遍地開花似的公聴會, 街頭開講, 網路表態。 沒有論述能力的民代就用萬哩苦行, 或是路旁夜宿的搞頭作戱。 台灣公投爭議紛擾不斷。正反兩方如火如荼展開辯論. 

反折點:

國民黨那些支持公投的人, 讓不真實的假資料, 假信息, 滿天飛,  彌漫整個媒體.  用半瓶水裝高聲量淺薄的發言來搶聲量,   對問題半真半假, 半哄半騙意圖混攪視聽.  對公投議題的辯詞在台灣社會創造真假難辨艱難的處境. 國民黨的四個同意, 表面上全是為台灣好, 為人民好. 但是隱藏在深層的後果完全是不利於台灣國家利益.  國民黨的表態是順應中共提供的風向,企圖在台灣煽動對政府不滿。他們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

民進黨開始有秩序, 有組織的舉行公聽會, 公眾論壇的講解, 解釋每一個公投問題的表面和深層後果後,公眾在聽取了公聽會後, 有理性的人很容易理解隱藏的風險.  及這些問題隱藏的風險可能危及台灣未來在世界貿易和能源供應。他們開始重新評估, 產生新的認知.  因為執政黨對四個問題的表層和深層關切都有很好的說明, 所以許多民眾相信政府的說明, 改變他們的立場, 願意接受民進黨推薦四個不同意的選擇。

政黨投票前的立場:

很明顯, 民進黨官方代表的解釋, 讓所有黨員和公眾聽證會參與者都理解了表面和深層次的問題, 大家同意支持四不同意策略,相反,國民黨前後矛盾的解釋無法得到黨員的全力支持,創造一個黨內不團結的氣氛.  有黨員直接反對國民黨的立場.  但時代力量, 民眾黨領導層在公眾論壇講解後,沒有對他們的政策做任何修改. 堅持自己的主張。只有最小的基進黨與民進黨始終如一, 同步支持四個不同意的政策.

公投後政黨的反應:

投票結束後,各方反應不一。蔡總統對台灣人民決定支持政府擴大台灣與世界互動和遵守世界規則的政策表示讚賞。 支持政府能源政策,保障台灣產業及環境未來發展。基進黨與民進黨同步.  時代力量, 民眾黨 接受公投結果. 只有國民黨稱公投已死. 

解析:

(1) 公投結果的反折不是藍綠歸隊, 而是民智的成熟

讓人們改變決定最重要的因素是的是在聽證會中民進黨明確的解釋,  說服選民,讓他們願意重新評估這個問題,並考慮將為國家帶來利益作為重中之重的因素。其他政黨有不同的解釋和建議, 但無法說服選民。公投後,人們同意民進黨的評估,並否決了所有四個公投議題。在投票前民意調查的趨勢轉變中可以看到。 相當多的選民在公開聽證會後改變了他們的意見。  顯然,台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民有開放的思維,能夠吸收合理的信息並考慮以國家的最大利益做出自己的決定。這些變化不是基於政黨歸隊的關係, 這是基於他們對問題的理解,他們的決定是基於國家的福祉。

市民在媒體上對這些問題資訊的搜索可以反映台灣民智的成熟.  個人在 2021 年 4 月提交了一些與這些公投問題相關的個人觀點評論,發表在新頭殻的讀者投書上 (https://newtalk.tw/citizen/author/12333)。每篇討論公投議題都有5000 人以上的點閲。 經過半年, 在今年十月,當公投問題再次成為熱門話題時, 有幾篇評論突然點閱率增加到上萬人, 在新頭殼發表文章半年後已歸檔, 必須通過搜索才能閱讀這些評論。 突然增加的點閱率是由讀者自動搜尋才能看到。顯然,一個不知名的人寫的文章, 竟然能吸引關心公投議題的群體興趣。 顯然,很多人會主動搜索信息,而不僅僅是在電視上聽名嘴的評論。台灣人的搜索信息和了解事實的能力是反映優質的台灣教育。台灣人的決定不是意識形態的藍綠歸隊. 這是一個理性的決定.

公投不是鳥籠公投

國民黨支持的公投全被選民否決,他們開始聲稱公投是鳥籠公投,因為門檻太高,無法通過任何公投提案。當前的台灣公投和罷免需要25%的合格選民參與投票,才能通過。 如果沒有足夠的選民參加,公投和罷免就沒有通過。 如果有足夠的選民參與投票,則多數人的決定為準。公投罷免門檻太低,這會導致少數人濫用公投機制來推翻政策。在報復性罷免中,少數黨民代因為國民黨濫用罷免權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好幾次。很明顯,這些門檻不是太高.  

這次公投中,不到25%的合格選民參與投票,僅憑這一標準,公投未能通過。 此外,不同意的佔多數。 有人認為參加人數不夠,因此投票不代表人民的意願。公投沒出來投票的人一般都是對議題冷漠的. 或他們認為不參與也是一種民意表態不支持公投的議題。 出來投票的都是對這些問題有強烈意見的人,多數有強烈意見的人也表態不支持公投的議題。結果確實是人民意志的展現。

公投已死是真的嗎?

在民主社會, 選舉和罷免是人民選擇或刪除其代表的權力。 公投是處理政策問題。 公投有兩種不同的提案,一種是如果人們不同意政府目前有的政策,他們可以通過公民投票來複決政府的政策, 迫使政府修改或放棄他們的政策。如果政府未能提出人民想要的政策,人們可以通過公民投票,創制新政策迫使政府需求處理人民需求的政策.  

2021年公投是表達提案人對現行政策的不滿,人民要求複決政府的政策.  只要人民對政府政策存有不滿,這些權利就不會在民主社會中消失。因為主權是在人民手中,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  當前的公投是公民發起人對當前政府政策有意見,  他們希望可以通過公投來複決政府的政策.  這些問題不是藍綠對決, 不是對現任政府信不信任的投票.  這是政策的決定。 沒有贏家或輸家,只有使用公眾投票來授權政府改變政策的方向.  大多數民意在公投中表達已成,政府聽從大多數民意. 繼續推進現行政策. 

別忘了,公投還有一個創制的作用,人民可以提出政府沒有考慮到的議議,要求政府立法來實現人民的願望。近日,國民黨台南市議員提議將國名改為台灣共和國,得到全體議員的支持。 這將是一個可以創制的公投主題,讓人民可以利用創制權用公投來決定. 現行的公投法禁止公投提出改變國名、國號、國旗或國歌的議題.  那麼公民可以利用創制權先提議修改公投法,取消這些限制。 一旦法律被修改,公民就可以決定國家的名稱。因此,在民主政治制度下公投永遠不會死. 只有政黨利用公投來破壞國家的進步才會被公民排斥. 這種政黨才會被削弱, 並最終導致死亡。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