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一直是社會有待重視的議題,從最近知名Youtuber坦言罹患憂鬱症,到一直存在的自殺議題等,都是現今社會的普遍現象。去年11月短短三天就有兩名台大生自殺身亡的新聞,而近期歌手莊凌芸自殺以及遺留的最後自拍影片音檔,其在遺言裡對於她決定告別的選擇所做出的回應—「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有點累」,讓我們不禁反思,那些對於我們來說生命的熱忱,是否依然還在?

 

經典皮克斯動畫片靈魂急轉彎重新定義那些我們認為的成功

 

    今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的《靈魂急轉彎》便是在探討生命的熱忱與火花所在。在片中,其對於那些迷失的靈魂所做的解釋—過度執著於人生無關的事物,以及在片中主角—22號演變成失控的迷失靈魂的關鍵,都是在探討因為貶低自我價值、否定生命中任何可能性所衍生出的迷惘心情。

    特別的是,比起表面上為了讓22號順利前往地球投胎,而尋找任何屬於他的興趣以填滿「地球通行證」的最後一格,這部片更多的是在探討為什麼我們要來到這個世界上?什麼才是你生命中的火花?

    而在電影中,對於生命火花的解釋,強調著並非一定是某種興趣或目的,而是活著的熱情,任何能激發這樣心情的事物,哪怕是再日常、再微小的事情,都可以是讓你持續享受著人生的關鍵。

    然而,在現今的社會,人生的旅程總是充滿著目的。像是擁有好的成績才可以上好的大學、擁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才算是成功的人生,又或者像是片中22號不如其他人那樣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那麼難道沒有符合這些標準,自己的人生旅途,就不值得好好享受嗎?我們在電影裡的22號身上看到,答案未必如此侷限。

    但是我們不像電影裡的主角,總是可以被分配到一名導師輔助你尋找生命的火花。那在茫茫的生活裡,我們該怎麼不被世俗的期望綁架,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尋找屬於自己的火花呢?

    對此,我們需要察覺自己內在裡代表著許多社會標準的「管教型父母」,並加強自己「照顧型父母」的支持力量,才能更加穩定的走在生命的探索之旅路上。

 

讓內在的「照顧父母」與現實社會的自己共處 

 

    在伯恩的PAC人格結構理論裡,把我們的內在分解為父母、大人、小孩三種自我,共同存在一個人身上。其中父母的部分又分為管教型父母、照顧型父母。管教型父母扮演著告訴自己「你應該⋯⋯」或「你必須⋯⋯」充滿威權的角色,而照顧型父母則扮演著鼓勵、關心自己的角色。在片中,22號一度因為找不到人生的目標,而顯得失落無助。我們可以看成是他內在的管教型父母在對著他說:「你怎麼會找不到你的興趣呢?每個人不是應該都要有屬於自己的興趣嗎?」進而因為否定自己而變成了迷失的靈魂。

    然而,若是照顧型父母,便不會在乎人生擁有的目標與否,不在乎成就,不在乎任何外在條件,只在乎你的心情如何、人是否好不好。對照顧型父母來說,你的價值不需要靠任何條件證明,你也並非是符合了任何一項標準才叫做好。對於自己無條件的愛與包容,肯定任何使自己開心的事物,或許不像是大家所認知的「專長」,但也代表著你願意迎接自己的生活,更代表著你認同了自我價值。

 

別用目標衡量自己的價值

 

    對於片中另一個主角喬而言,即便他一直知道自己的興趣是彈爵士樂,卻一樣擁有著迷惘,甚至整部片裡都一直不斷的想要回到自己的人生,得到那個能夠上台表演,代表著他成功的機會。然而最後,他之所以能坦然地將「地球通行證」還給22號,便是發現他不需要這些表演或掌聲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他只要單純的喜歡他所喜愛的事情就夠了。

    如同電影中喬告訴還停留在「投胎先修班」的22號那樣,當你願意迎接生活,你也找到了你生命中的火花。這世界上存在著太多以職業、成就來定義人生好壞與否的標準,卻鮮少有人在意,如何好好的關心、照顧自己。

    我們無法定義人生的好壞,不需要被任何的「應該」、「必須」侷限,就算你和片中的22號一樣對於未來充滿畏懼與不確定性,那也沒關係。試著秉持著開闊的心胸,接納任何生活中的事情,總能從中發現一些令自己感到新奇、興奮抑或是欣慰的事物。或許就算是單純的看看天空,感受著輕拂的微風,也能成為任何支撐著我們人生的美好。

    所以,多多和我們心中的「照顧父母」對話吧。那個關心著你,守護著你的自己,也一定願意陪著你經歷人生的起起伏伏,一起享受著人生的不同面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