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保險業務員為促成投保,竟建議新生兒家長延後原定出生48小時內進行的篩檢時程,導致部分寶寶錯失先天性疾病的治療黃金期,引發醫界與主管機關高度關切。國健署今(10)日重申,新生兒篩檢為法定必要程序,業務員不得為達成投保目的誤導家長延後或拒絕篩檢,否則恐涉違規,家長更應警覺並避免受到錯誤話術誤導。
新生兒篩檢是衛福部公告執行的公共衛生措施,篩檢項目涵蓋21種遺傳性與代謝性疾病,多項病症在初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未能即早發現並介入治療,可能對新生兒造成終身不可逆的傷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指出,嬰兒出生後滿48小時即應儘速安排採檢,過往就曾因延誤篩檢導致嚴重後果。他強調,醫療介入的時機一旦錯過,部分疾病進展快速,將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
吳昭軍以2024年全台新生兒篩檢數據為例說明,當年度篩檢率達99%,共檢出3340名異常個案,其中近9成為蠶豆症。這些病例大多在出生初期即獲得診斷與追蹤治療,有效降低長期風險。他提醒家長,這項檢查非單純的健康檢查,更涉及孩子日後成長與生活品質,切勿為了保單條款誤判風險。
針對部分業務員以保險等待期為由,遊說家長避開篩檢,吳昭軍指出,這類行為違反金管會相關規定。事實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早於2012年即函示保險業者,所有新生兒投保契約條款,應明訂排除衛福部公告的篩檢疾病於等待期之外,不得將篩檢結果作為延後承保依據。
他補充,金管會在2025年3月28日再次通知各保險公會,明確要求保單條款不得另設問卷詢問篩檢與否,亦不得因家長配合篩檢就拒保或延遲處理。新生兒篩檢並非健康檢查,應以要保書通知事項為準,若發現結果為陽性,也應視個案情況妥善處理,保險公司不得以此為由一概拒絕承保。
台北榮總於2024年12月所公布的觀察資料進一步突顯問題嚴重性。報告顯示,近5年來新生兒龐貝氏症篩檢率明顯下降,僅剩過去的約6成,並已出現4至5名兒童延誤診斷而錯失治療時機。醫界推測,與部分保險業務員鼓吹延後檢查的話術不無關聯。
對此,國健署呼籲所有家長應牢記新生兒健康的重要性,勿因保險因素而影響醫療決策。任何來自業務員的建議,若涉及延後或拒絕法定醫療行為,都應立即審慎判斷,必要時向主管機關反映。
吳昭軍再次強調,保險業務員招攬業務時,若以誤導方式影響新生兒篩檢決策,不僅違反道德,更可能觸犯法規。他提醒民眾,保險可作為健康保障的延伸,但不能替代醫療專業判斷。若有疑慮,應優先諮詢醫師或衛生單位意見,切勿讓片面資訊誤導,釀成孩子一生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