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大門》導演易智言日前在個人臉書上發表的爭議言論已經被廣泛的報導過了,「又醜又笨」瞬間成為媒體聳動的標題、政大學生間互相嘲諷的金句。除了雙方情緒性的互相攻訐之外,我想從一個同時是政大也是傳播科系學生的角度,更理性地反思整起事件的問題核心為何;以及作為學生,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真如易導演所批評的那般醜笨嗎?
當時此文一出,很快就有學生分享到政大校版,令同樣看過易智言導演通篇文章的我比較意外的是,雖然也不乏一些客觀的討論,但底下整體留言的風向是群情激憤的,而意外的點就在於,我未能共感,應該說未能完全共感。當然,沒人喜歡被說「又醜又笨」,主要是我覺得自己既沒有榮幸上過他的課,自然也不在他指涉的範圍裡,所以並未感到被羞辱。
從易導演的文中可看出,政大校方邀他回來開課的態度反覆,是令他不悅的原因之一。之前李律教授的文也挑明了「學生沒課上」是存在於台灣許多大學的問題。那麼,臺灣的高等教育現況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舉例來說,不只我,我身邊的朋友們都經常面臨選課階段一結束,填在志願裡的課沒上幾堂,學分仍然少得可憐的情況。但畢業的學分門檻是不會變的,也就是說為了確保順利畢業,只能去選修比較容易選上,但自己並不是太有興趣的課程。或許這也正是易導演遇上的學生基礎和學習態度不佳的原因,有時候不是誰的問題,只是志不在此。
後來易導演有補充所謂的「又醜又笨」指的是學習心態醜陋和手段的笨拙,必須先說,我認為他的這段發言仍是可議的,問題在於措辭的適當性和沒有第一時間解釋,也未顧及其餘修課學生的心情。但若真如他所說有學生抄襲、蹺課等情事,我認為作為一個高要求的教師,他的憤怒在情理之中。因此,最初不少人指謫他的論點在於他不該牽拖無辜的學生,將學生當成教育官僚結構下的共犯,我不太認同,因為在我看來他的憤怒其來有自,卻並不是將學生的問題和自己身為兼任教師差勁的待遇混為一談,他的敘述裡,這些學生雖不是無辜,但跟校方的態度是兩件事。
不過,針對這種批評,易導演之後的回應是他認為學生在這樣的體制裡卻選擇沉默,沉默不發聲也是維護了這樣的體制,對此我亦不能贊同。身為一個兼任教師,他可以不滿不認真的學生,但不該將現行教學環境下不平的對待歸咎一部份責任給學生。先不提在這件事發生之前知道這些情況的學生究竟有多少,退一萬步來講,我不認為學生的發聲能為兼任教師爭取到多少待遇的改進。經常在學生攸關自身的事務上,學校都未必會採納學生意見,如同我前面提到的,學生在這種大學體制下,又何嘗不是受害者呢?
我遇過的許多兼任教師應都如易導演一般是另有正職的,否則以兼任教師的薪資水準和開課量來看,收入實在是少得可憐。此起事件也算是解開了我這才方兩年的大學生涯中就頻頻出現的疑惑:「為何辛苦考上了大學,想上喜歡的課還得碰運氣?」如果說高中是一場青春的白日夢,那大學的四年正是這場夢驟醒成現實的過程。身邊更有遠見和野心的同學們一聲不吭地就開始從交友、教授等等佈下天羅地網,只等收獲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既然無法在學校課程上求精進,為了讓自己不落人後,只能更努力朝學業以外的方向發展。或許這也是那幾位同學寧願被易導演認為「騷擾」,也要向他爭取實習等機會的原因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