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你焦慮嗎?
「恐慌性購物潮」不僅體現在2月初口罩搶購風波,近兩週由於部分民眾瘋搶衛生紙等民生物資,台灣總統蔡英文等政要均以原物料與產能為擔保,出面呼籲無須恐慌。
然而身為廣告系學生,我認為消費者的焦慮心理,已非單純反映供需失衡之現象,相反地,它所揭露的是現代人類過度依賴一次性產品之文明弊病。
探究深層原因,由人類中心主義而來。逞一己之便、忽略環污警訊,換來的是彷彿永遠買不夠丟不完的生存焦慮。若焦慮狀態持續,可能導致生活更加紊亂、免疫力下降,染病機率反而上升。
「防」疫不「防」心,我們其實不需要這麼多
「未來的人們,很可能會視衛生紙為我們最奢侈的產品之一。」《衛報》自然資源保護委員艾倫赫什科維茨曾痛心說道。
有人問我,為何念了四年廣告系,卻選擇拋下對許多產品的依賴,踏上從如廁到日常消費,都不留下垃圾的無痕生活呢?然而正因曾站在廣告商的角度,我深刻體悟到,大部分的需求不過是資本主義下被動創造的圖利工具。試想,你真的需要極致柔軟的衛生紙嗎?
如果我說,你可能連衛生紙都不需要呢?
衛生紙搶購潮的形成,若以消費者知覺理論說明,不過是依循人類心理模式的恐懼傳播。搶購消息的「展露 (exposure)」一旦增加,消費者的「注意力 (attention)」上升,意識到生活衛生習慣可能被打亂,對於衛生紙的重要與急迫之「詮釋 (interpretation)」於焉增強。一傳十十傳百,唯恐跟不上潮流之錯失恐懼症現象 (FOMO syndrome)由此而生。
台灣造紙公會統計,國內平均每人每天使用近40抽衛生紙,紙張紙板年消費量更超過400萬噸。製程所產生之林木水電資源消耗及工業廢水排放,加上無法分解的塑膠包裝,已嚴重影響生態。
以抹布取代濕紙巾清潔環境,以手帕替代面紙擦拭口鼻,已是老生常談。放觀日本、東南亞與歐洲多國,如廁以水清潔也已行之有年。我從擁有超過22萬名成員的台灣知名臉書社團「不塑之客」取經,如廁配備沖水器具與毛巾,親身實踐,不僅十分「速西(台語)」,相比製程不明的紙類產品,自己手洗毛巾也更放心。
「宅經濟」亦是被創造出來的一次性消費需求。
據統計,超商宅配件數年增三成,今年2月外送平台使用人數佔比更是來到35.6%新高點,其中美食外送平台業績漲幅達兩三成。若非居家檢疫期間,實無必要。
網購宅配的便利性易造成購物慾過度擴張,看似紓壓之舉,實則引發更強烈的物資缺乏焦慮。使用外送平台以減少外出,與社會及自然環境疏離易導致抑鬱,以不明來源的免洗餐具盛裝飲食,也不如自備環保餐具,親自至店家監督衛生狀況來得安心。
你選哪個呢?是卸下心防回歸根本,不再被一次性產品的供需束縛,享受與長期使用之毛巾餐具等建立的親密連結感,抑或是向現代文明低頭,任其主宰你的衛生安全、生存自主與心靈自由?
不為高尚,只願回歸單純生活
< 尚書‧秦誓 >所述之「惟天地萬物父母」頗值得贊同,「惟人萬物之靈」一句,卻不免有失公允。正如環境「保護」一詞,隱含上對下不對等之權利關係,彷彿高尚的人類有權決定「保護」其他生命與否。
面對新冠肺炎觸發之生存焦慮,若仍堅守人類中心主義,以便利為由,放任一次性需求增長,消耗的終究是我們擁抱幸福的心靈能量。
無痕生活正是為此而生。飲食方面,我自備餐具飲料杯;消費方面,降低頻率並以可長期使用之購物袋選購無包裝商品;衛生方面,以清水、毛巾手帕、布衛生棉及月亮杯等取代一次性衛生用品。再也不需急於補貨或搶購,以無痕之姿,輕鬆回歸單純自然的生活。莊子<齊物論>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之境界,離我們其實不遠。
我是不支持一次性產品的廣告系學生,雖可能因此成為同業異類,但我只願無論防疫期間與否,我們都能放下生存焦慮,自在悠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