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投票選舉在即,兩岸政策如何定位乃是重中之重,不只定調國民黨未來發展,也深遠影響台灣前途。

從上次大選中,可知「一個中國」(或「一國兩制」)幾乎是票房毒藥,任何站在「一個中國」或傾向於「一個中國」立場,在選舉中難以得到普遍支持,如此改弦易轍勢不可免。

「一國一制」是中共政府所期盼的,但現實上不可能也不可行,退而求其次而言「一國兩制」。然在台灣方面,現階段絕大多數仍傾向於「兩國」──兩個分治的政體,不管是「兩國兩制」或「兩國一制」(當然「一制」最好是民主體制),就是不願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統治,但這卻是大陸官方所不許的。

「一國兩制」在台灣既不可行、行不通,或可以思考「一邦兩國」的可能。所謂「一邦兩國」,表明我們雖然是各自分治的政體,但基本上仍屬同一個「邦聯」(confederation),願在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甚至是軍事上,保持一定的交流合作。

「邦聯」是「試婚」階段,如果雙方情投意合,長遠的未來不排除結合的可能,進而成為「聯邦」(federation)。

兩個中國一個邦聯,意味著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地理位置、語言、文化等因緣相關,在情理上應屬同一聯盟,猶如英語系國家往往有一「默契」的相合,雖然彼此之間都是相互獨立的。

「一邦」初可以指「邦聯」,後亦可指「聯邦」,亦即到了末後階段之「一邦兩國」,其中的「邦」即成了動詞,「以一國來邦聯兩國」,而成為「聯邦」。

「邦聯」是個別國家間的共榮共存,「聯邦」是雙方合意成為一個國家。台灣在「邦聯」的基礎下進可攻、退可守,以(獨立的)邦聯為前提探尋(統一的)聯邦的可能,以「大一中」磨合「小一中」,保持一定彈性來促進兩岸關係之穩定發展。

國民黨要「起死回生」,必須選擇一條「中道」的路走,不只貼近於台灣人民、有利於台灣長遠前景,同時又能為中國政府所接受。如此以「一邦兩國」來開創兩岸關係,或許是一種新的可能。

文/林建德(大學教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