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二(六月四日)是台北市立成功高中的畢業典禮,當天應屆畢業生延續了學校的「丟書」傳統,象徵著反抗體制的「成功精神」,然而以往都是畢業考當天就丟了,這屆學弟並沒有在當天行動,因此也招來了許多罵名,我自己身為校友,對此批評風氣卻是感到不以為然,為什麼我們丟書就一定要被綁上反抗體制的標語,不丟的人就是膽小懦弱呢?
我想先從這個活動介紹起,身為大一新鮮人的我也曾經是這間學校的一份子,從高一進去就有聽說這件事,我爸他也是成功校友,那時並沒有這樣的活動,所以我不過把它當成一個傳說罷了,並沒有認真看待以及思考過,直到高三學長畢業考當天才見識到此盛況。鐘聲一響起,對面大樓傳來三年級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伴隨著響亮的汽笛喇叭,大家都被吸引出教室外想一探究竟,只見一大群的學長聚集在2、3、4樓手中拿著一箱箱的考卷瘋狂往下倒,當時的場景真的十分壯觀,紙張如白鴿般隨風向上飛去,再慢慢優雅地旋轉降落,一年級的大家看得驚呼連連,下定決心輪到我們的時候一定也要繼續讓這個活動發光發熱,成為學弟眼裡崇拜的那群學長。
又過了一年升上高二,到了畢業考這天,我們帶著看好戲的心情衝出教室外,準備看學長們大展身手,只見教官在各層樓走廊外巡視,卻依然擋不住學長們激昂的情緒,這次不但有紙張,也有人開始從樓上砸水球,大家都超級嗨的,直到一、兩枚煙霧彈飛出來,煙霧彈的煙如狼煙般緩緩升起,情況開始有些失控,因為怕火延燒到滿蓋的紙張,校方馬上派人出來把火熄滅了,後來我也不確定丟的人被如何處罰,只知道那時候煙霧彈出來我有被嚇到了,雖說是反抗體制但不免有些過火了,後來這次的事件甚至上了新聞,也是此時我才開始對這活動有更深一層的思考。
終於換我們當主角,有鑑於上一屆的經驗,校方加強了宣導的力度,甚至想透過舉辦其他活動來分散大家的注意力,例如設置大型彈簧床給同學玩,但是這怎麼可能澆熄我們蠢蠢欲動的熱情,當然我們還是丟了,不得不說自己丟的感覺就是和當觀眾不一樣,當下和大家一起瘋一起歡呼真的滿感動的,我很慶幸高中三年最後能留下一個這麼好的回憶。
然而,今年我看到情況卻有點令人心寒,在畢業考結束後,這屆的學弟並沒有如大家預期般的丟書,於是我就看到許多畢業學長們的批評,說他們很沒膽,彷彿他們違背傳統,不懂得反抗威權體制令人丟臉,而週二一丟就開始大肆稱讚他們。但就我自己親身經歷而言,我覺得在丟書的過程中,我們心裡想的更多是為自己高中生活留下一個美好回憶,之後想起這件事就能回憶起曾經和同學一起努力,一起奮鬥,一起玩耍,一起大笑的日子,為什麼丟書就一定要被強加上一個「反抗體制」的頭銜呢?
我認為每一屆都有他們創造屬於自己回憶的權利,我們不應該以自己前輩的身分,去讚揚那些丟書的人,去指責那些不丟書的人,說他們很遜不懂的反抗傳統,被威權體制壓著打,那有些因為找不到理由丟而不丟的,就是臣服於體制的輸家嗎?就應該承受學長們帶來的輿論壓力嗎?為了丟書而丟書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更需的是對其背後意義的省思,以把握高中最後時光的機會。
滿令人遺憾的是,如果我們所要強調的是反抗體制,那我們這些大學長將自己的想法與思維強加於學弟身上,不也是一種體制的再現嗎? 所以現在的我們,說難聽一點其實只是再以反抗之名,行體制再造之實罷了,我們搖身一變從之前驕傲的參與者,變成了體制中的壓迫者,其實是滿諷刺的。
所以我認為,要改變這樣的情況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不再為丟書冠上一個「反抗體制」的頭銜,去思索它給大家帶來的回憶,不因做與不做批評對方,更重要的是,不能將其視為一個例行公事、一個傳統,硬性要求每一屆學弟照辦,畢竟這樣不丟書不倒成為反抗傳統體制的展現了嗎?因此我也很希望之後這樣批評的聲浪不會再出現了,讓他們自由發揮,想丟就丟,不爽丟就別丟,讓外界重新審視對我們丟書這個活動的看法,下標不再總是丟書=反抗體制,而是讓大家看見我們也很用力地在創造回憶,很用力地在記住三年男校生活的點點滴滴,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成功精神」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