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穿著時尚、講究品牌的女性友人Sharon前些時候從紐約回台與家人小聚,特地幫我帶回一雙Allen Edmonds皮鞋,這是女兒女婿去年送我的生日禮物。將近這20年來我穿的皮鞋,美國的Allen Edmonds已陸續取代英國的Church's皮鞋。

於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的唐納 川普從競選的訴求就不斷提出Made in U.S.A.(美國製造)的口號,讓我想起自己身邊的衣物不只皮鞋,甚至西裝、領帶、皮帶、Trench Coat(風衣)、帽子等用品這些年已陸續由美國的Brook Brothers取代英國Gieves & Hawks或歐洲的某些品牌;說「愛用美國貨」是太肉麻,但消費的趨勢由Anglophile(親英)轉變Americophile(愛美)卻是事實。雖然我經常翻閱英國The Economist雜誌多於美國的Time時代週刊。

買適合自己腳丫的鞋子,從進入社會後便成為我的困擾,在台北看到自己喜歡的鞋款,試穿之後,不是沒有自己的尺寸就是穿起來總覺得「不舒服」,但總不能削足適履吧。

在1960年代,我住在嘉義就讀省立嘉中初級部的青春時期,老爸與一位在台南公園附近開皮鞋店的老闆(也是做鞋師傅)熟識,因為老爸經常幫他忙,所以老爸與我所穿的皮鞋都是他為我量腳訂做,而且都是皮底、得繫鞋帶所謂的「紳士鞋」,因此我一直不習慣也「不會」穿所謂的「便鞋」。1965年上台北讀書接著留在台北工作,這段期間常陪北上的老媽與姨媽們逛百貨公司購物,但自己除到武昌街那一帶挑布料作襯衫外,幾乎沒有在台北買過皮鞋或訂做西裝的經驗。

1970年代末期這位老闆結束鞋店生意之前,還特地為我做一雙皮鞋以備往後的需要;那雙之後才面臨到買鞋的痛苦經驗,後來在台北發現我穿Charles Jourdan的皮鞋蠻舒適的(這個在上世紀以女鞋,特別是以細高跟Stiletto heels、Sandals聞名於世的法國名牌鞋。) 或偶而買到適合我腳型的瑞士Bally皮鞋。

97之前常去香港,總在港島Central這一區吃喝購物;96那年,無意間在中環Landmark廣場發現英國Church's皮鞋的專賣店,不論款式與尺寸的選擇都非常多,我挑了一雙Burgundy顏色的Oxfords型皮鞋;98年到加州Napa採訪,在舊金山短暫停留,也是無意間在市區發現一間Church's的專賣店,我買了一雙黑色Brogue型皮鞋。創立於1873年的Church's以講究品質、耐磨的男鞋而聞名,我這兩雙鞋,換了數次鞋底,到最後,鞋面露出「皺紋」,裂痕也,不得已才功成身退,於2012年「走完磨練」的腳程,完全被美國的Allen Edmonds取代。

我常去紐約,很多百貨公司的男鞋部也都有Church's,但都是美國的尺寸,根本買不到適合我的皮鞋,於是只好從「親英」轉為「投美」。在此之前,

讀新聞系的時候,上過樊志育教授的「廣告學」,我一向喜愛看刊登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時代雜誌、紐約客這些「具有影響力」媒體上的廣告,縱使如此,我總是相信「廣告是高明的騙術」這句話。但是當有一天我需要買雙皮鞋,又恰好路過西43街一家Allen Edmonds鞋店(鄰近紐約Grand Central Station中央車站),腦海瞬間跳出在The New Yorker後段的分類黑白廣告欄這品牌的「簡潔」廣告。終於有我的尺寸與我喜歡的Oxfords型——Parker Avenue Cap-Toe,鞋店也留下我的基本資料與網址。

1922年創立於美國威斯康新州的Allen Edmonds,也是以耐穿耐磨為訴求,以「修補」勝於「換鞋」吸引人(在紐約金融區、地鐵站到處都可看到台灣已消失的傳統修鞋與擦鞋店),在二次大戰期間,美軍所穿的皮鞋就是這個品牌。近年來面對工資、稅、汙染排放等諸多勞動條件的規範與全球化的競爭,該公司若移往開發中國家或中國製造將可省下60%的成本,但基於品質考量,到目前它仍是一家Made in U.S.A.(美國製造)的品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