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是前輩畫家、也是台灣油畫大師陳澄波120歲誕辰紀念日,Google很貼心地,在首頁上貼上一幅畫作,點進去一看,原來是有「台灣梵谷」之稱的畫家陳澄波著名的《淡水夕照》。這篇文章不是要談陳澄波,而是他的女婿,已故的台籍雕塑大師蒲添生。
蒲添生,台灣嘉義人,1912年6月19日出生,就學於日本帝國美術學校雕塑科,從日本名雕塑家朝倉文夫學習,其間作品曾入選日本帝展、聖德太子美術奉讚展,回臺之後,以塑造名人胸像聞名,包括台北市中山堂前的孫文銅像、敦化北路蔣介石銅像,以及嘉義吳鳳銅像皆出其手‥..。
但很少人知道,台北市敦化北路、南京東路圓環完工時所豎立的吳稚暉銅像,也是蒲添生的傑作,卻僅豎立約3個月不到,就被偷偷換掉了,原因是該銅像太忠於原貌,栩栩如生地呈現吳稚暉駝背的特質。很諷刺的是,新的吳稚暉銅像,還是蒲添生的學生所雕塑,真正蒲添生雕塑的吳稚暉頹被銅像,至今下落不明。
 
蒲添生與中華民國(台灣)第一座名人銅像。
 
蒲添生除為臺灣重要前輩雕塑家之一,並開設了臺灣戰後第一間鑄銅工廠,對於推廣雕塑藝術有重要的貢獻,他的雕塑作品,主要表現在人物、人體和動物這三方面,而且他打破社會禁忌,為臺灣早期的保守藝術觀念開風氣之先,雕塑「人物胸像」,在人物方面,有戶外全身大型名人紀念像和半身名人胸像,1949年豎立在臺北市中山堂前廣場的孫文先生銅像,就是臺灣雕塑家最早的大型戶外紀念像作品,也樹立了戶外紀念像表現的典範。
他的一生創作,約保留了二百多件的雕塑作品,記錄了臺灣近代名人的立體圖像,堪稱為臺灣雕塑的拓荒者,「二二八事件」時,時任參議員的岳父陳澄波於事件中,被槍斃於嘉義市火車站,使得他的藝術成就被部分藝術界人士漠視。不過,蒲添生的雕塑藝術卻影響了他的後代,大兒子蒲浩明承繼父親的遺志,也是知名雕塑家;孫子蒲宜君,從小在祖父蒲添生及父親蒲浩明的工作室捏塑泥巴長大,2010年起,連續三次獲得巴黎秋季沙龍的入選肯定,為頗具有潛力的青年雕塑家。
蒲添生不但是陳澄波的女婿,也是他的學生,陳澄波內舉不避親,除將女兒許配給蒲添生,同時也介紹他到台北市雕塑孫文銅像,本來住嘉義市的蒲添生因此搬到台北,盡管他幫名人雕塑而受到國民政府重視,但蒲添生仍相當程度堅持藝術價值的敬意,吳稚暉銅像事件,就是其一。
吳稚暉(1865年-1953年,原名吳敬恆,以字行)晚清秀才、舉人、書法家。吳稚暉以篆書著稱,與胡漢民(隸書)譚延闓(楷書)于右任(草書)並譽為「國民黨四大書法家」,曾追隨國民革命,後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1913中華民國教育部設立讀音統一會,禮聘吳稚暉主其事,正式制定「注音字母」,1918年公佈實施,1930年注音字母改稱「注音符號」迄今。
期,吳稚暉曾為國民黨極右派西山會議派成員之一,1947年在原籍江蘇省武進縣當選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隨國民政府轉進台灣,19531030病逝台北,他的學生、前總統蔣經國遵從遺願,121將他的骨灰海葬於水頭灣,並建有稚暉公園。
1963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吳稚暉百年誕辰,委由蒲添生設計鑄造,為了方便蒲添生製作吳稚暉銅像,相關單位找到位於林森北路巷內日式建築,作為工作室(即目前的「蒲添生紀念館」現址)
吳敬恆(右)任制憲國民大會主席時,
將《中華民國憲法》交給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圖一)
 
 銅像於1964年完工時,基座正面有前監察院長于右任提字,背後則刻著總統蔣介石褒揚令,整座銅像耗用銅料2噸,當時花費新台幣100萬元。銅像所在位址敦化北路南京東路交叉口,當年還是台北市郊區,也成為臺北市地標之一。但是,這座銅像卻只維持三個月不到時間。
蒲添生的兒子蒲浩志說,看過吳稚暉本人或照片的人,都知道他的「背脊」微駝(見圖一),他因父親為忠於人物特殊真實自然的型態,盡管上層指導,希望將駝背的模樣改成抬頭挺胸,卻未被蒲添生接受,仍堅持製作「微駝」塑像(見圖二)。豈料,在各界熱鬧慶祝銅像落成典禮後(見圖三),約2~3個月的一個晚上,蒲添生製作的吳稚暉銅像原件,不知何日,靜悄悄的換上一座沒有駝背的銅像。
 
吳稚暉銅像落成典禮,冠蓋雲集。(蒲添生忠於原貌駝背的特質作品,圖二:蒲浩志提供)
 
原來,因為蒲添生堅持製作真實自然的「微駝」塑像,蔣介石看過銅像模型,很不喜歡,但為了趕上吳稚暉百年誕辰日豎立銅像,仍任由蒲添生繼續製作私底下則委任一位參加蒲添生暑期雕塑講習班的政工幹校學生,偷偷地塑造另一座抬頭挺胸的吳稚暉銅像(見圖四),等新銅像偷偷換上後,這名學生才來工作室按電鈴,向蒲添生道歉,說他是受上級指派不得已而為。但是,蒲添生原來製作的吳稚暉「微駝」銅像,至今不知去向,因為當年政治氛圍,蒲添生或家屬根本不敢去詢問銅像下落。蒲添生學生所製作、抬頭挺胸的吳稚暉銅像,一直挺立到1988年才被遷移。
 
1969.9.7 中華少棒隊凱旋歸國,車隊遊行至敦化北路吳稚暉銅像
,但此銅像已非蒲添生原作。(圖四來源,張哲生)
 
在早期政治氛圍下,北市府因為交通考量,雖早有拆除圓環構想,卻為了圓環內「偉人」銅像不敢貿然行動,直到吳伯雄就任台北市長後明確表示,「不拆除圓環反而使偉人銅像揹著交通混亂的沉重包袱;若拆除圓環能改善交通就該去做」。北市府交通局因而在19881119,一口氣拆除南京東路、敦化北路吳稚暉挺立的銅像,及八德路、敦化北路口的蔣介石銅像,吳稚暉銅像遷移時,連同高達4公尺以上的基座一併移置故宮至善公園。去年(2014)底,本人前往時士林至善公園探查時,這座銅像也不在了。
台灣各地蔣介石銅像,都是著帽戎裝像。(圖五)
 
始終未曾面世的光頭蔣介石銅像。(圖六)
 
2011年3月25日金門各界舉行紀念吳稚暉147歲冥誕祭典時,當時的縣長李沃士有意闢建「吳稚暉紀念館」來發展觀光,李沃士表示在吳氏後人建議下,將向台北市政府爭取捐贈吳稚暉銅像移駐金門,當時台北市工務局公園管理處認為,包括銅像在內等公園設施,平常都有做例行性維護,市府官員表示,因為移置運送成本太高,還不如重鑄一尊銅像,後來,或許台北、金門達成共識,蒲添生學生製作的吳稚暉銅像,可能因此由士林至善公園遷至金門。
 
駝背的吳稚暉銅像正面。
 
駝背的吳稚暉銅像原型。(圖三)
 
至於八德路、敦化北路口的蔣介石銅像,也是蒲添生製作,是一尊身著戎裝、右手插腰,右邊腰帶配有指揮刀,莊嚴英挺,蔣介石十分喜歡,銅像僅高約265公尺,卻砌築131公尺五層底座。其實,蒲添生最先製作的蔣介石銅像,是一尊穿戎裝、沒有戴帽子的光頭像,會勘單位看到時,認為這樣對蔣介石不尊敬,恐嚇要槍斃他,蒲添生很不服氣,堅持要光頭像比較美,最後協商,重塑帶帽戎裝像(見圖五),但這尊光頭銅像(見圖六),也因為蒲添生的堅持才保存了下來。後來,台灣各地蔣介石銅像,都只見帶帽戎裝像,光頭蔣介石始終收在蒲添生的工作室。 
 
蒲浩志與吳稚暉塑像模型。
 
蒲添生料想不到的是,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不但他的岳父陳澄波在嘉義火車站前被槍斃,八德路、敦化北路口的蔣介石銅像銅像落成時,正好遇到1948年舊台幣4萬塊,換新台幣1塊錢時代,最先說好製作一尊銅像代價是20萬元,但等雕像製作完成時,20萬元變成5塊錢,蒲添生只好去找第二任台北市長游彌堅幫忙,游彌堅乃指示負責落成典禮的台北市政府幫忙募款,最後募到2600塊,一尊造價20萬元的銅像,最後只拿到2600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