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吳承帙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吳承帙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中國偷渡,台灣邊防怎麼了?

    2024.09.19 | 16:45

    近年來,有關中國偷渡事件的報導頻頻出現,引發了外界對台灣邊防能力的質疑。尤其是在海岸線漫長且地形複雜的台灣,邊防是否能有效應對來自中國的偷渡行為,成為了公共討論的焦點。中國偷渡台灣的問題由來已久。由於兩岸政治局勢特殊,部分中國民眾選擇非法途徑來到台灣,期望能逃避中國的管制或尋找經濟、政治庇護。偷渡者多利用台灣的海岸線和離島地區進行登陸,並試圖逃避海巡署的攔截,作者認為主要問題如下: 1.海岸線防守困難台灣擁有超過1,500公里的海岸線,這使得海上巡邏面臨極大挑戰。儘管海巡署不斷提升巡邏密度並引進高科技設備,如雷達和無人機,但長期的海域監控仍需大量人力與資源。特別是當偷渡者選擇夜間或惡劣天氣進行非法入境時,台灣的海上防線更顯得捉襟見肘。 2.離島地區成為偷渡熱點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地區由於地理位置靠近中國大陸,成為偷渡者的首選登陸點。儘管這些地區的軍警力量相對充足,但由於當地的海域範圍廣闊,仍難以全面覆蓋。而當地居民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漁業、經濟往來頻繁,也增加了非法入境行為偵察的難度。 我國政府應意識到偷渡問題的嚴重性,並積極投入資源提升邊防能力;除了增設海巡艦艇,同時應與與美、日等國家的情報共享,提升反偷渡行動的協調性。此外,台灣也應持續推動新型監控技術的運用,包括海域雷達、無人機巡邏系統,以提高對偷渡行為的偵測能力,同時為了應對離島地區的偷渡威脅,離島地區的居民應被鼓勵參與到防範偷渡的行動中,透過完善的舉發獎勵機制,協助當地執法機構進行線索收集。
  • 投書 中共文化統戰,台灣怎麼辦?

    2024.09.09 | 00:02

    近年來,中共透過文化滲透在台灣影響社會輿論和政治環境,包括電影、電視、音樂、書籍等文化產品,企圖影響台灣民眾的思想和國家認同,此一企圖對年輕一代台灣學子影響最甚,故作者認為現行狀態應以以下幾點著手。 1、大力推動本土文化:政府應注金支持本土文化的發展,加強台灣特色文化的宣傳,從教育、影視、音樂、文學等多方面提升台灣文化,透過支持在地電影、音樂和戲劇的創作,推廣台灣歷史與文化的多元性,讓台灣文化與國際接軌,並強化年輕一代對本土認同。2、強化媒體識讀與公民教育:政府應持續推動媒體識讀,讓民眾能辨識來自中共的文化滲透,避免被其影響。學校課程中也可融入民主、自由的價值觀,讓學生能夠理解兩岸的文化和政治差異,並強化對台灣的國家認同。4.限制資金來源與政治干預:台灣對來自中國的資金進行嚴格的監控,防止中資透過文化企業或合作來影響台灣的輿論和市場。例如,政府對於中資在台影視業的投資與合作進行審查,防止中共控制或間接影響台灣的媒體產業。 透過上述措施相互媒合,期望能降低中國文化滲透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同時增強台灣的文化自信與國際認同,但現行對教育層面的投入仍有所不足,我國應針對青年學子著手媒體識讀教育,給予其正確的政治評判標準,以達到「反敵方政治作戰」的主要目標。
  • 投書 臺灣選舉新模式?近期總統候選人的網路戰

    2023.07.20 | 04:28

    近期不難在許多的網路平台都可以發現,不論是國、民兩黨乃至於民眾黨,對於爭取年輕人選票皆是以網路著手,舉凡由亞太青年協會主辦的「校園總統馬拉松」、「政治幕僚培訓營」等相關活動,藉由青年參與政治作為發聲筒,透過問答和遊戲互動的方式來獲取青年對於總統候選人的好感,再通過網路直播作為宣傳媒介,如此一來不僅可以省下大筆選舉經費,同時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現在爭取政治獻金也換了一種形式,如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預計於7月29日舉辦「KPSHOW」個人演唱會,透過此類方式已達到宣傳和募款等兩項目的,以現代網路化社會來說的確有著極大的效益,長久以往,臺灣以往的選舉模式勢必會有所改變,以前隨處可見的布幕和道路兩旁的旗子也有極大的可能轉化為網路的搞笑影片或網路上參選人感人肺腑的自白,讓民眾可以在更多的平台上點閱和轉發,成為臺灣獨有的「網路選舉宣傳模式」。
  • 投書 若兩岸開戰,歐洲對台灣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2023.03.29 | 23:34

    在近期捷克眾院議長在立法院的演說中,提到若未來兩岸開戰,那麼歐洲國家將會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同時也再次的闡述了現今的兩岸政權已不容模糊,筆者看法如下: 一、若兩岸真開戰,歐洲的經濟制裁到底能夠對戰局帶來多少影響?我們可從烏俄戰爭的經驗中可以看到,烏俄戰爭一開打之後,西方國家便對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其中也包含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的歐洲各國,從各項的禁止支援輸入到終止經濟合作,短期內的確使俄羅斯收到經濟打擊,但俄羅斯便隨即與中國及中東地區展開更進一步的合作供應鏈,此舉也挫敗了歐洲經濟制裁的威嚇力,歐洲各國也只能採取以武器支援烏克蘭的方式,一方面將烏俄戰場作為大型的武器測試現場,同時也間接表達對民主國家的支持,但對台灣而言,歐洲勢必無法像對烏克蘭一樣對待台灣,除了經濟制裁外,隔著歐亞大陸也無法以武器支援台灣,未來兩岸開戰勢必制裁能力有限。 二、台灣為何無法實施戰略模糊?綜合國際情勢而言,美中兩大強權為相互抗衡,在近幾年來在各地區透過各國不同的意識型態,將各國拉攏至各自的陣營中,這樣一來使得位於第一島鏈的國家置於極度危險的狀態,在地緣關係上想與中國合作,但卻又必須在政治關係上表態支持美國一方,而中美兩方自然不會接受這樣「腳踏兩條船」的國家出現,透過各種威逼利誘將第一島鏈的各國置於了不得不表態的緊張氣氛之中,而對台灣而言更是如此,沒有了美國的保護傘只能任人宰割,因此台灣近幾年來都持續在調整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這絕不是能夠透過更換政權所能更改的。 因此不論歐洲各國對台灣有多少的支持,就筆者的角度而言絕對是收效甚微,我們終究還是要提升我們的經濟和國防能量,才能讓台灣屹立在世界的舞台上而不倒。
  • 投書 近期事件探國際競合關係的改變

    2022.11.19 | 20:21

    烏俄戰爭自今年的2月起,至今已過9月有餘,隨著戰事膠著,各國在政治和經濟上都開始有著顯著的改變,也逐漸加深國際間的矛盾和對立,其中更以中美兩大強國為首,在近期的多項會議上更是藉由烏俄戰爭,讓台海問題也成為了兩國增加對立的導火索。 以近期G20峰會為例,可以看見中國在20大後,習近平在與西方各國領袖對話的用字遣詞上顯得更為強硬,展露出一個極權國家的強硬態度,而這個的前提便是在後疫情時代下,各國為了能夠在短時間內復甦國內委靡已久的經濟,逐步與中共達成部分的政治共識,以換取經濟上的交流,而這也正是習近平所想要的!畢竟在政治意識下無法達成共識,那麼以經濟作為主導來換取各國對「一國兩制」的默認和妥協便是拉攏各國最有效的方法,在烏俄戰爭和疫情同時影響下,國際間許多的生意出現停擺,其中以歐洲各國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因此在短期內,各國對中共的態度勢必會先做出退讓。 然而西方國家畢竟在許多政治立場無法與中共達成共識,「脱中」也是目前各國最棘手的問題,包含台灣在內,地緣政治對貿易依賴程度的影響甚巨,即便各國時常以民主的口號作為團結各國互動的導引線,但仍舊擺脫不了經濟對政治局勢的牽動,近期德國總理訪中便是很好的例子,作為歐盟之中第一個出面赴中談合作的同時,也必須承受歐盟各國對其的孤立,但以歐盟的狀況而言,德國確實沒有必要在乎歐盟的感受,也可以看出歐盟對於德國的影響確實沒有中共來得大。 因此在G20峰會結束後,看到習近平與各國領袖的閉門對話或是其他互動,都較以往來的更具有威脅性,後續接著的APEC的一系列國際活動,都可能會讓國際之間產生政策轉向,但無論如何,「如何脱中」絕對民主國家正在面臨的一大困境!
  • 投書 中共政治局常委名單探美中台三方危機

    2022.10.30 | 10:29

    二十大後,在新任政治局常委中換下了李克強、汪洋、韓正、栗戰書,其中李克強、汪洋是出人意料的被踢出名單中,七人名單當中,除王滬寧及趙樂際為習近平親信而留任,剩下四人名單全換上「之江新軍」,除此之外,最值得我國人民注意的是中央軍委名單的更新,除了習近平連任軍委主席、張又俠連任軍委副主席、苗華、張升民連任軍委委員外,委員有李尚福、劉振立,以及近年擔任東部戰區司令員的何衛東作軍委副主席一職,也表明了未來將針對台海問題有進一步更劇烈的行動,未來在這一波換血之下也可以預期國台辦及國務院也會在這段時間有所調動,但為謀求政治穩定,相信在明年三月國務院總理正式上任前應該都不會有太大變動。 在習近平的第三任期下,國際局勢對台灣也是十分的不利,作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1. 台灣國防近期積極改革,國艦國造、國機國造及兵役尚在轉型和改革,近幾年採購的F-16V及M1A2等相關大型軍售尚未完成交付,同時也面臨美國國安高層審查機制,許多軍購案也隨著烏俄戰爭佔用產能導致交付時間可能會延後。 2.目前烏俄戰爭還沒有結束的跡象雖戰事有所進展,但近幾年美國國內通膨及失業問題居高不下,很難要求美國在面對亞洲與歐洲同時有戰事的情況下同時支援,到時勢必會做出取捨,因此美國至今仍然採取模糊戰略,許多東西都還是未知數。 3.美國近年來政治極端化、政黨鬥爭嚴重,同時經濟又遭遇重大通膨問題,中國極有可能看中美國此一弱點,趁美國國內局勢不穩對台發動攻擊,以目前習近平在二十大上任後的常委及軍委名單來看,未來激進的挑釁行為只會有增無減。 未來聚焦重點不論是中國的清零政策,美國的通貨膨脹抑或是台灣的九合一大選,每一個問題都有可能成為引發戰爭的導火索,後續不論在開戰或避戰,都要看三方能否在外交上取得國際支持,率先與各國的掌握話語權,因此「軍事就是政治的延伸」,經濟合作更成為了國際互動的基本籌碼,值得關注。
  • 投書 中共20大召開前夕-經濟到軍事的應對方針

    2022.10.02 | 22:33

    中國共產黨第20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20大),將於10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此次作為習近平在19大取消任期限制後,邁向第三次連任。此期間國際不只是關注習近平連任前的動態,同時也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角逐進行研究,但在謀求黨國政治穩定之前,面對烏俄戰爭及國際經濟的衰退,中國採取了相關政策來抑制國內逐漸惡化的民調。 近年來在疫情的肆虐下,為了維持市場穩定,使得許多問題也逐漸浮現,尤其以美國聯準會為首的各國央行今年紛紛升息,導致各國股市一片慘淡,中國政府也在動態清零、自然災害及房市危機等多重壓力下,使得目前中國經濟有下行趨勢,為避免在中共20大前造成人民恐慌和不信任,加強「維穩」力度,搭配官方監管股市,兩者交互配合使近期股市並未如同國際市場般崩跌,反而成為亞洲表現最強股市。 另一方面,烏俄戰爭至今的戰況,也讓中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故而採取了兩面手法來獲得平衡,經濟上,中國大陸與俄羅斯的經貿關係持續升溫,兩國也同意深化軍事上的合作,但在俄羅斯近期節節敗退的結果中,也不見中共軍援俄國,由此可以評判,目前中共不論在軍事或經濟力量,還遠遠不足以支持其對抗西方世界,因此在近期的聯合國大會中,中共對俄國在烏克蘭佔領的入俄公投表示尊重烏克蘭的領土完整性,意味著在政治上也表達了其支持烏克蘭的立場,「在軍事上與俄合作、在政治上與烏同在」,如此雙面手法就是為了日後能夠讓自己可進可退。 整體而言最主要的關注焦點,在20大以後不論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事異動如何,「經濟改革」一定是首要任務,維持社會機能穩定,才能使黨國體系能夠延續。
  • 投書 台灣政策法--若北約介入,台灣軍力可望短期提升?

    2022.09.17 | 22:52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於9月14日,以17票同意、5票反對,通過台灣政策法,下一步需經參議院與眾議院全體審議批准,此法案是美國為強化對台灣的安全援助,以應對近年來自中國大陸威懾的一項法案,此舉也被國際看成美國正式對美中台三方關係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的重要指標。 此法案較原先的內容,在軍事上也做了部分的修改,從原本版本的將台灣列為「主要非北約盟友」也改為以「主要非北約盟友」的同等方式對待台灣,另外對台的4年45億美元的軍事融資資金,除了改成無償軍事援助外,額外再加碼第五年提供2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原法案內容因為部分條文可能會與美國的一中政策及三公報相牴觸,故而進行調整,實質內容基本上仍是以協助台灣能夠在5年內發展成全面現代化軍隊。 以烏克蘭軍隊為例,北約組織近年來也持續透過每年的軍事培訓,以及美國的武器支持,讓烏克蘭成功脫胎換骨,從二戰的時期的蘇聯式部隊,轉型成現代機動部隊,使烏軍在烏俄戰爭中擁有突出的表現;不過台灣若讓外國單位進行軍事介入,也相當於台灣軍隊體系將會由內而外,從體制到武器進行全方位的改變,而這樣的優劣只能交由國防部評估後做出抉擇。 無論法案最終的結果如何,台灣問題只會持續讓國際對中共的厭惡與日遽增,也必須趁當前中共軍力尚未發展成熟前,讓模糊的台灣問題,成為國際拿來挑釁中共的那根刺,未來在中共20大後,台灣的國際地位也將會迎來前所未有的改變!
  • 投書 美對台軍售:淺談台灣當前防衛作為

    2022.09.05 | 22:20

    拜登政府於本月2日的對台軍售案,內容包含「AIM-9X、AGM-84L 」等2型彈藥及「偵蒐雷達後續維持」,總額11億600萬美元,可望在1個月後正式生效,這也是拜登上任後的第六次對台軍售。本次對台軍售案雖是基於「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持續提供我國防衛性武器作為前提,但這樣的軍購內容不免的引來質疑,顯然以兩岸的當前局勢而言,已經不僅僅只是透過增加飛彈的數量就可以有效防衛,以中共空軍而言,當前的中共空軍改採「三年一訓」,較以往的四年一訓期整整減少了一年,意味著未來可能中共戰機及飛行員數量增加,但畢竟軍事戰略服從國家資源和優勢,因此換句話說,當前中共對台灣也是實行不對稱戰力,以台灣目前的接戰模式和現行法規也很難有效因應中共的多維打擊。 美國近年來對台軍售也皆以對空和對艦飛彈為主,但實際要恫嚇敵方不敢貿然犯台的本錢是我在防衛的同時也要能夠打到敵方本土,對敵方沿岸的重要軍事設施進行根本上的摧毀,如果敵方多處機場的百架飛機同時升空發射導彈或飛彈,這樣的消耗定然不符合台灣的購置成本,因此台灣必須加速國內研發能量,避免當失去海、空優勢後,因陸軍在武器裝備上的嚴重落後,而無法有效遂行灘岸殲敵或反擊任務,因此作者認為,在購買價格高昂的美製先進裝備時,也不妨參考烏俄戰爭中,烏克蘭的國造「暴風雨」多管火箭系統在戰爭中扮演的角色一般,用低廉的彈藥製造大面積的精準破壞,絕對比花費高昂的價格來構築我國的防禦網更符合效益。
  • 投書 中共集中營再教育 台灣自由民主的惡夢

    2022.08.11 | 11:03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近日受邀法國BFM電視台(BFM TV),就裴洛西訪台一事受訪,表明若中共統一台灣,台灣人民「要再教育,讓台灣人變回愛國分子」,此時主持人追問「再教育台灣人民」的意思。盧沙野解釋,「統一後,我們要進行再教育,相信那時台灣人會再支持統一」。此番言論不僅引發國際譁然,也讓中共的激進言論再次成為民主國家撻伐的目標。 近年來新疆集中營一直是中共不願對外透露的秘密,但其實世界各國都明白,為了避免「分裂主義思想」的發生,中共的手段也極其狠毒,不論是信仰、理念、價值觀與中共的馬列主義思想有所違背,就會透過「再教育」的手段達成洗腦的目的,手段內容也不外乎以虐待、思想改造、強迫勞動等,不服從者甚至槍斃。 因此可以推斷出,從我國目前從各方面的角度來看,與中共的政治、思想、宗教等生活模式是大相徑庭,如被中共統一實施「再教育」,與新疆相較而言只能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必然成為新的人道慘案,因此,為了避免我國人民成為下一個中共迫害的對象,也為了讓安居樂業的台灣自由民主生活能夠長存,「保衛台灣」勢必成為我國全體人民的職責所在,如此龐大的力量才能使中共有所忌憚,不敢犯台。 
  • 投書 台海危機 國際間新一輪的政治表態

    2022.08.10 | 10:31

    近期針對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中共立即採取升級區域態勢的文攻武嚇,侵犯我國主權及領土,再一次製造台海危機,透過大規模軍演及網路攻擊,同時對各國及各組織展開「一個中國原則」的認知作戰,為了維護各自利益,國際間也展開了新一輪的政治表態。 多數極權國家及對中國貿易依存度高的民主國家:如巴基斯坦、南韓…等,在第一時間立即表態支持「一個中國原則」,亦即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他國干涉,不過很明顯的發現有多數國家都是在中共一帶一路規劃之下,因無法償還貸款而債台高築,如此的表態是否是為了避免中共制裁也未可知。 站在西方國家立場的七國集團(G7)與歐盟外長於3日發表聯合聲明,表達對中共擅自升高局勢的嚴厲譴責,G7的外長們也各自發表看法,基本論調皆強調台灣有迎賓自由,同時反對中國的武力恐嚇。北約(NATO)也在4日呼籲中共不該以裴洛西訪台為藉口過度反應,這些聲明也獲得多數民主國家的支持。 然而這樣的表態卻給中國再次以此炒作國內民族主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則以「新一代八國聯軍」嘲諷G7聲明,不僅激起中國國內民眾支持,也透過激起國內民族主義達成鞏固共產政權的理由之一,因此西方國家在發表聲明後的實際行動也顯得格外重要,成為中共是否對台發動攻擊的重要指標。
  • 投書 中共飛彈飛越台灣--台灣國防安全的新型態建構

    2022.08.09 | 22:51

    中共自本月4日中午開始在台灣周邊進行軍演,隨即國防部也證實共軍發射東風系列彈道飛彈總計11枚飛越台北上空,但同時國防部也表示,由於彈道飛彈發射後,主要飛行路徑位於大氣層外,對飛越的地面區域並無危害,因此在我國雷達精準計算落點後認為無危害且未進入領空,故未做出警示,此舉也造成國內民意看法兩極,掀起一番論戰。支持公布的民眾認為,在2017年9月25日也有相關案例發生,北韓試射火星12彈道飛彈越過日本上空,但當時即便彈道軌跡高度越過大氣層,日本政府依然在飛彈升空五分鐘內對路徑下的國內民眾示警並暫停列車行駛,待飛彈落海確認安全無虞後才恢復通車,因有此事件作為參考,故有些民眾認為我國政府消極處理,將國民安全置於不顧。但不支持公布的民眾則認為,北韓試射畢竟與台海兩岸國情及目的不同,中共發射飛彈,除恫嚇之虞,此舉意在製造台灣國內民眾恐慌,對台灣加強實施認知作戰及心理戰,從心理防線摧毀台灣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及對國防產生疑慮,再搭配駭客攻擊使台灣通訊及網路產生漏洞,中共再更進一步的增加次數使這樣的行為變得頻繁,再從中尋找可趁之機,因此在未來的一年,這樣的行為將會常態化,而國防部認為實在沒有必要讓中共得逞,故確認國內安全無誤後,也選擇了不公布。無論何種結果,最重要的是政府及國防部在考量中共對台戰略目的之虞,也會確保國內安全,避免中共成功製造恐慌讓國內民眾不安,而未來透過中共不間斷的繞台亂台,相信我國也會藉由各種應對方式,持續精進及強化現代化的作戰防衛,由內而外鞏固國民心防及國防安全,藉由軍民合作,共同建構強大的防護網。
  • 投書 裴洛西訪台 未來美中熱衝突構建的互動習慣

    2022.08.09 | 15:46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在美國時間29日率團啟程訪問亞洲,率團訪問日本、馬來西亞及新加坡,起初將台灣行程列為「暫定」,不僅中共當局一如繼往的發起了強烈反對外,對此,拜登總統也對外表示「 現在不是個好主意」;即便如此,在美國總統表態無權干涉的情況下,裴洛西一行人最終依然降落台灣,與台灣政府進行一系列的意見交換及戰略合作研討。 美國中期選舉及中國20大召開在即,雙方的互動也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長期以來,中共在面對美國官方每一次都訪台,皆以恫嚇脅迫,指美方長期以來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將會作出行動反擊,但反觀近幾年的美國官方訪台行程中,中國並未作出過多實質上的回應,因此,為了避免持續升溫的國際衝突,美方也持續採以剛柔並濟的方式切香腸,將台海問題推上高峰,一步步試探中共的底線和底蘊。 但從美國總統拜登的回應中可以發現,美國當前也在極力避免在烏俄戰爭尚未結束前另闢戰場,造成中俄兩國沆瀣一氣,使美國腹背受敵,這是美國所不願看到的,因此透過兩面手法搭配模糊戰略確實是當前最好的選擇,無論裴洛西訪台與否,美國都能夠對此有效回應,而對中共當前狀況而言,因短期國內經濟問題而無法有效集中戰略物資的情況下,仍然必須強硬的回應,使中共政權在20大後得以延續,因此台海問題成為美中互動的固定默契,透過發表聲明、軍演、軍艦軍機對峙驅離,給雙方在國際間和國內能夠有所交代,但美中較勁遲早會有緊繃的一天,所以也可以逐漸地發現近期不論是偏保守的民主黨抑或是較為激進的共和黨,不外乎都在中美較勁的風浪中,各自讓「反中」成為主流意識,同時也使許多支持民主意識的國家紛紛站出來譴責中共單方面破壞台海和平,表達未來發生戰事也將持續支持台灣。
  • 投書 拜習通聯中的台灣籌碼

    2022.08.09 | 15:35

    美國總統拜登於美東時間28日上午8時33分展開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第五次對話,兩人通話約2小時17分。 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雙方在「台灣議題」上的各自解讀,美方始終強調恪守三公報,「一個中國」的原則始終不變,而中方卻始終譴責美方破壞國際和平,從戰略競爭角度將中國定為對手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同時也放大了台海問題,再次強調不為任何形式上的「台獨」留下空間。 此次通聯在各界的看法不同,保守派和激進派也進行了不同層次的分析,但從通話內容中可以發現,多數問題基本上聚焦於「台灣問題」之上,中方所有的的合作必須建立在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下才能進行,一邊譴責美方置國際經濟蕭條於不顧時,也將台海問題視作與國際間合作的先決條件。 近年來也可以從許多例子看到:中國透過整合一帶一路及亞投行,作為對台外交打壓及經濟戰略的談判籌碼,使我國在近幾年的邦交國驟減,但同時這樣的債務外交,也讓參與一帶一路的諸多國家陷入了中國的債務陷阱,在各國還不出錢的情況下,透過長期融資的一帶一路也內外交迫,不但造成了各國對中國的不信任及防範,也給國內的金融危機埋下隱患。 而20大召開在即,中共也為了轉移國內經濟危機的焦點,轉而放大長期以來的台海問題,近期將「台灣是中國的台灣」及「統一祖國是解放軍的神聖使命」等相關議題,透過國內媒體的形式來炒作及散佈,讓民族主義的呼聲蓋過國內經濟危機,使習近平得以持續連任。 此次通聯不外乎是透過推卸責任的方式,以要求美方遵守「一中原則」為籌碼,綁架國際糧食危機及能源議題,在深化國際衝突之虞,也轉移了國內矛盾,對維持國際和平而言並無任何實質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