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中時集團總裁蔡衍明《華郵》言論風波持續延燒,今(13)日知名律師陳長文於《中時》為文,表示蔡衍明當應反省,但學者也不該麥卡錫式的「獵巫」批評。

陳長文首先以中時專欄的身分對蔡衍明的《華郵》言論作出評論,他表示,若《華郵》報導屬實,同時蔡衍明也認知自己的言論有不妥之處,蔡應學習教訓「出言三思」。陳長文指出,在《華郵》專訪報導「若屬實」的前提下,他對蔡衍明的言論表示遺憾,並批評蔡衍明未清楚認識六四事件的歷史事實。

然而,陳長文話鋒一轉,也對「拒絕中時」的行動與學者作出評論。他認為,學者們以蔡衍明的言論抵制《中時》,甚至用『麥卡錫式的「獵巫」方式』,要求投書中時論壇的評論者參與抵制或對拒絕行動「表態」,也是反自由精神的負面教材。

冷戰時期,美國有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鼓勵人民暗中互相舉報反美行徑,製造白色恐怖,被認為是現代式的獵巫(witch hunt)。

針對陳長文的評論,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羅世宏老師在其臉書回應,選擇投書媒體,至少有三種意義:一是信任媒體,相信自己的意見能獲得尊重與刊登;二是為媒體勞動,為該媒體的內容多元性和豐富性增添色彩並貢獻內容;三是看重媒體的影響力,期待自己的觀點能因媒體擴大其影響力。

羅世宏說,拒絕投書即是批判的表態,與自由主義毫無關係;讀者可退報,作者當然亦可拒寫表態,表示不再信任媒體媒體。他說,報老闆和從業人員當然可為自己辯解,但更該善意回應各方的期許,以實際行動和內容贏回信任。

陳長文還說,若以「拒絕中時」的標準,「拒絕中時」行動的學者們是否也當拒絕《自由時報》過去的造假行為?陳長文表示,作為一位《中時》的專欄作家,他並未收到報社對其言論內容的任何干涉。他指出,蔡衍明雖有個人意識形態,但並無以其意識形態審查投書者的文章。而台灣的媒體有各種意識形態,閱聽大眾仍能自其中綜合出自己的判斷。

陳長文呼籲「拒絕中時」的學者,蔡衍明的言論若不妥,大可批判,或投書《中時》批評,但以「獵巫」的方式,要他人配合演出,大可不必。

陳長文該文最後呼籲蔡衍明,《中時》過去曾是台灣自由主義的標的,蔡衍明若希望成為一位成功的媒體集團負責人,應學習余紀忠的風範,並謹記本次《華郵》專訪事件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