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日本強烈地震發生後,日本媒體,尤其是公共電視《NHK》所呈現出沉穩、冷靜,和有實質效用的新聞,引起了許多台灣民眾的熱烈討論,以及對於台灣媒體的反思。今(18)日newtalk董事長、曾擔任新聞局長的蘇正平表示,他相信只要新聞工作者在報導前將自己「抽出來」,並且將心比心,就一定能夠改變報導的方向,提供閱聽人所「需要」的訊息。

現正最夯:中國、北韓要緊張了!?傳美MQ-9A「死神」無人機將輪換部署韓國群山基地

強震過後,在眾多報導有關強震災情的日本媒體中,《NHK》沉著的態度和對於災民有實質效用的報導,尤其受到許多台灣民眾的肯定;而對比台灣媒體一貫帶有激情與戲劇化的報導方式,兩相比較之下也引起了許多台灣民眾的討論和反思。

今日在newtalk【開放編輯室--媒改時間】節目中,主持人、同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的胡元輝表示,日本強震發生後,《NHK》對於新聞的表現非常冷靜,沒有什麼激情的表現,而且以提供許多有用的資訊,取代針對事件本身「喧囂式」的報導。

胡元輝也表示,在日本的「災害對策基本法」中,即規定《NHK》有義務做正確、迅速的訊息傳播,且當災難發生時,《NHK》與日本政府間於1985年訂定的「緊急警示廣播系統」(EWBS)就會啟動,在災難發生時提供最迅速和有用的資訊;而《NHK》所遵守完整的「廣播準則」,也讓《NHK》能夠針對各種事項做出最適當的報導。

蘇正平也指出,在威權時期,台灣媒體曾受到強烈的控制,因此之後產生了「政府完全不應干涉媒體」的想法。但蘇正平也質疑,在碰到強大災難的時候,各家媒體,尤其是公共媒體所應扮演的角色,難道就真的只是「各自發揮」嗎?他認為政府還需對此好好的思考。

「裸體加屍體」一詞常被戲謔地使用在台灣媒體的報導上,然而在這次《NHK》和許多日媒對震災的報導中,卻鮮少看見這些畫面。對此,蘇正平表示,基於商業考量,因此有許多台灣媒體以「能夠吸引閱聽人目光」的報導為主,卻忽略了整體社會對於報導真相以及對民眾有益訊息的需求。蘇正平也認為,在大災難發生時,公共媒體更是應該扮演重要的角色。

至於什麼才是有用的報導?胡元輝認為,《NHK》能近取譬的報導方式,就是最好的例子。蘇正平也以德國公共電視《ARD》主播報導日震的方式為例,指出一位擁有科學背景的主播,因為能夠將專業知識結合在事件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報導,因此這位主播的新聞時段總是大受民眾歡迎;但他強調,這相當需要媒體對於記者養成的重視。

蘇正平也認為,他也並非主張台灣只要有公共媒體,而無商業媒體。他認為,公共媒體應該補商業媒體的不足,承擔起商業媒體所無法承受的重要功能,也不會因為公共媒體太過保守,而讓民眾失去了得知真相的其他途徑。

蘇正平說,他認為多元的媒體環境是絕對重要的,但因為惡性競爭而導致新聞訊息惡化的情形則需要加以避免。他舉例,許多新聞工作者都會陷入事件當下的情境中,這時只要將自己抽離,並且將心比心,思考一般的閱聽人會需要什麼訊息,相信報導的方向就會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