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夢市集」搬新家後,確立了全新的事業核心價格,聚焦娛樂科技領域,為台灣新創提供更深入的加速器服務,持續與台灣新創團隊一起創夢,一同打造台灣規模最大的娛樂新創生態系。 2017年成立的「創夢實驗室」每半年招募一次,每次邀請十二家新創公司加入,成立至今,已連結超過 200 家新創公司,其產品與服務橫跨遊戲、社交、影音、大數據、圖像渲染技術、翻轉教育以及商業服務等領域。 這個台灣規模最大的娛樂新創生態系的大水池裡,究竟都滋養出了什麼新種子?開出了的什麼芬芳花朵?就讓《新頭殼》為您一一解夢吧!
不過,以「小綿羊」之姿踏進裝潢產業,PULO 最初吃了不少苦頭。
PULO 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陳美合說,早期做了大量訪談理解雙邊需求,但裝潢產業長期不透明,較有交涉經驗的師傅不一定願意承認合約或工程疏失。為破除話術,PULO 找到台灣住宅品質消費者保護協會(DQPA)作顧問,研究每項裝潢修繕技術的施工流程,也從 DQPA 過往案例了解糾紛的癥結。
「訪談後我們發現,平台必須建立註冊師傅的標準,才能讓服務有一定水準。」陳美合舉例,早期平台上常有「雜工」類型的師傅,2016 年起,PULO 都一律嚴格過濾。「雜工師傅什麼都做,但在沒有特定專長的情形下,工程品質容易不穩定。」
陳美合接著說,師傅註冊時,除了需要登記基本資料外,還要上傳證照,以及說明近期接案的完工時程規劃。「我們會剔除大量接案的師傅。裝修這行多是單人或小團隊作業,在分身乏術的情形下,若大量接案,裝潢非常容易出包。」
發案流程瑣碎,平台只剩「維修馬桶」需求
光靠維護師傅品質還不足以讓平台順利運轉,陳美合說,前兩年的平台使用體驗不夠聚焦,導致屋多主以小型修繕發案。當案件規模過小,師傅接案的效率十分低落,公司品牌也因此停留在較低層次、不易經營。
「PULO 想媒合的是室內裝修,但過去發案流程讓平台流於媒合小案。我們終止過去的 App 服務,重新針對屋主發案、師傅接案各開發 1 款 App,並限定屋主開案時只在『中古屋』與『新屋』兩者做選擇。發出需求後,案件標題也明顯標註是中古屋或新屋。終於,平台不會只有『修馬桶』的需求了。」
2018 年初,PULO 成功轉型至媒合大型裝修的平台,註冊的裝修師傅數量也因此成長,甚至年輕一輩的小型室內設計工作室也紛紛投入。李信成說:「原先平台幾乎都是裝修師傅,但轉型後,師傅與設計師的註冊比例漸漸來到 1:1。媒合的服務範圍更完整,案件規模就能漸漸擴大。」
平台轉型後,PULO 越能接觸到大型裝修的案件。圖片為屋主改造新家的實際案例,圖為改造前。 圖:起家 PULO/提供
平台轉型後,PULO 越能接觸到大型裝修的案件。圖片為屋主改造新家的實際案例,圖為改造後,煥然一新。 圖:起家 PULO/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