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1979年1月的橋頭事件,是戒嚴令下第一次的示威遊行。 它改變一個政治家族的命運,它凝聚一群黨外人士的集體意志, 它推進一個國家的民主步伐。 橋頭因而成為自由的灘頭堡,高雄更是台灣民主的聖地。 今年是橋頭事件40週年紀念,也是高雄政壇面臨民主政治的另一種變動,此刻民進黨要反省什麼呢?讓我們回頭來看看,在高雄最接地氣的民主前輩,一個大時代的故事--台灣第一位黨外縣長余登發,重新回顧審視台灣追求民主的初心以及這當中的艱困過程,尤其是余登發一生對台灣土地及人民至情至義的付出。 這次由八卦寮文教基金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編撰了「橋頭事件40週年」紀念專書,除了回顧大時代的意義,也希望橋頭事件永不再發生。本書獲得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授權獨家刊出,以饗讀者。本書預計明年1月出刊。

四十年了,回想那一刻,仍心有餘悸。

家中二位長輩,阿公、阿爸,莫名其妙突然被抓走,母親焦慮地將我藏起來。

當下,只驚惶大難臨頭,卻沒想到,這會是影響台灣民主運動的「驚天一抓」。

試想,一個平日深受人民敬愛的黨外領袖,霎時淪為政敵發動「千夫所指」的階下囚,真是情何以堪?

但也因為有這麼野蠻粗魯的政治迫害,逼使黨外人士人人自危,凝聚共識展現意志,不願坐以待斃,發動戒嚴時期民間第一次示威遊行,勇敢走上街頭,是義氣相挺,也是奮力一搏。

在戒嚴時代,這是一條不歸路,走得出去,不知能否再走回來,來高雄橋頭參加的民主前輩,人人都交代家人,做了最壞的打算。國民黨當年以政治迫害,假軍警武力結合黑道鎭壓及法律報復壓制民主聲浪,許多民主前輩成為政治受難者。但一時的鎮壓反彈更大。橋頭事件之後,當局開鍘重懲桃園縣長許信良先生,不畏強權壓制的黨外人士卻誓死如歸地更加串聯,無懼無悔,一路勇敢奮戰,結果直接引爆了美麗島高雄事件,國民黨全面肅殺黨外菁英,更不手軟。反而帶動台灣的政治和文化走向更開放自由之路。民主、自由、人權普世價值,從此在台灣遍地開花。

1979年的橋頭事件,真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

它改變一個政治家族的命運。

它凝聚一群黨外力量的集體意志。

它推進一個國家的民主步伐。

橋頭是自由的灘頭堡,高雄更是台灣民主的聖地。

橋頭事件忽忽已經四十年了!四十年來,台灣的政治歷程也迭經轉換起伏,然而阿公作為民主「老先覺」的形象,卻永遠那麼鮮明光亮,在台灣的民主運動史中佔了一席之地,更留給子孫無限的追憶。

阿公一生絕不妥協、與當權者的不公不義堅決抗爭的堅毅;以及用慈悲柔軟的心腸,為高雄百姓真誠奉獻的心懷,在南台灣政壇創下不少傳奇。阿公所樹立的八卦寮精神,「勤快清廉」後來亦成為我余氏家族從政的依循,更是余家長孫的我,一生為人處世最重要的信念。

而當年為了追求民主正義、奮不顧身為阿公和阿爸申冤請願而丟官的許信良先生,不但是阿公惺惺相惜的忘年之交,後來更成為我們余家三代都敬重信任的尊友,也可說是阿公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禮物。

本影像紀念專輯歷時一年多的整理出版,除了介紹阿公余登發老縣長的出生、就學、從政與被捕過程,也書寫了阿公與黨外人士為爭取民主自由的共同奮鬥的生命史。本書更收集數百張珍貴的歷史影像,帶領讀者認識台灣民主歷程的重大事件,讓大家從在那個風起雲湧的關鍵年代,看到民主前輩不畏強權的團結精神。那些人的勇氣實在令人動容,他們為台灣民主播下美好的種子。民主前輩們的影像,正是一個大時代的縮影。

四十年的時光能讓嬰兒成為不惑的中年人,但現今台灣的民主政治真的走上「不惑」之路了嗎?見證過威權統治及白色恐怖的人,逐漸老成凋零;年輕的一代,往往視民主為理所當然,不知珍惜。

在橋頭事件的四十年後,高雄政壇又面臨了民主政治的另一種危機。這時,回頭再去看看阿公曾經走過的路、看看民主前輩曾付出的血淚代價,心中更是百感交集!

除了回顧那個大時代的意義,衷心期盼歷史的錯誤不再重蹈,橋頭事件的陰影永不再發生!

序/余政憲(財團法人八卦寮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