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09年起,帶著一群年輕志工和工班、劇團等參與了日本的藝術祭,2009年第四屆大地藝術祭的《跨越國境》2012年第五屆的《遶境》2015年第六屆的《跨越國境 村》又2013年第二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跨越國境海》,2016年第三屆的《跨越國境海》part2,及《跨越國境潮》到2017年越後妻有snowart雪藝術祭,前後總計約近70人的台灣年輕志工前往日本創作,在這八年期間,我從這些年輕人身上,看見了一股台灣的新希望。

地景藝術是一門需要在戶外或野外,以身體的感知與環境、人等相互協調的創作行為,不僅需要有體力、應變力及長期間的勞動來建構作品,所以群體生活與陌生的在地性如何融合適應,也是一門功課。尤其是日本的生活文化與台灣的習慣,畢竟有很大相異落差,故可想而知,身處在陌生的環境、居民之中,創作一間不甚熟悉的藝術作品,還得處理每日的生活起居,更要在短暫的時間內,就能獲取當地居民的信賴與協助,的確並非僥倖就能獲得的成果,不過我們台灣的志工,不僅做到了,更是建立彼此之間的情感,深深擄獲了居民的心。從每次志工準備啟程離開時,從當地那些老人家濕紅不捨的眼神中,我看見了他們是多麼的喜愛這些可愛志工們。

2017年2月11日,大夥以興奮的心情,帶著一大堆厚實的衣服前往新潟縣十日町,參加雪藝術祭。在亞熱帶生活的我們,對於北國的雪景有一種浪漫的想像,更何況此次要用雪當作材料來創作,抵達時已是豪雪紛飛的夜晚,從此刻起大夥兒扎實的體驗了寒風徹骨,當地的居民數百年來,每年有半年以上就是在這嚴峻的環境中生活,除雪是每日清晨全村村民的例行工作,只是他們是將雪倒入水溝中,而我們是將之製成雪精靈的藝術作品。

藝術祭的核心價值,不在於作品本身,而是再透過共同創作中,建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緊密關係。而我團隊的志工們,能克服語言障礙,以認真的態度學習著當地居民教導的內容:該如何以稻梗編織雪蓑?又如何在雪地上踩踏挖雪窟?如何灑鹽巴使其更加堅固等。當地的生活智慧與技術加持在創作的內容中,也學習著如何在雪地上行走,在風雪中如何遮蔽保護身體以免受寒等等。對於我們都是頭一次的體驗,很奇妙的是,人的情感就是在教導於學習中,逐漸增厚堆高,如厚實又柔軟的潔淨雪景般。

這些年輕志工們,不僅與我共同創作的頗具好評的作品,也經歷了酷暑或嚴寒的心酸又美妙的日子。特別難得的在於,經由他們與居民良善互動後,為台灣輸出了踏實的微型外交。而這一點一滴美麗漣漪,我深深相信這些點滴會慢慢擴散開來,會是台灣未來的新活力與新希望。

林舜龍認為,藝術祭的核心價值,不在於作品本身,而是再透過共同創作中,建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緊密關係。   圖:林舜龍提供

地景藝術需要在戶外或野外,以身體的感知與環境、人等相互協調創作,需要體 力、應變力及長期間的勞動來建構作品,群體生活與陌生的在地性如何融合適應,也是一門功課。   圖:林舜龍提供

在亞熱帶生活的我們,對北國雪景有浪漫想像,更何況要用雪當作材料創作,當地居民數百年來,每年有半年以上就是在這嚴峻的環境中生活,除雪是每日清晨全村村民的例行工作,只是他們是將雪倒入水溝中,而林舜龍的團隊是將之製成雪精靈的藝術作品。   圖:林舜龍提供

林舜龍說,年輕志工們,不僅與他共同創作出頗具好評的作品,也經歷了酷暑或嚴寒的心酸又美妙的日子。特別難得的是,經由他們與居民良善互動後,為台灣輸出了踏實的微型外交。   圖:林舜龍提供

林舜龍表示:今年特別感謝國立清華大學,補助清大學生志工八位女同學,由該校林甫珊老師帶領參與,雖然她們都不是藝術科系的學生,卻充分發揮了理工系的邏輯思考,及對於環境美學的好奇,當地居民對於台灣年輕女孩子的耐力與親和力刮目相看,同時,也對《 等待春天 》作品的創作發揮了莫大的貢獻!   圖:林舜龍提供

在雪地裡工作,是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團隊的志工們,克服語言障礙,以認真的態度學習著當地居民教導的各種生活智慧內容。   圖:林舜龍提供

該如何以稻梗編織雪蓑?又如何在雪地上踩踏挖雪窟?如何灑鹽巴使其更加堅固等。當地的生活智慧與技術加持在創作的內容中一一展現。   圖:林舜龍提供

學習著如何在雪地上行走,在風雪中如何遮蔽保護身體以免受寒等等。對於我們都是頭一次的體驗,很奇妙的是,人的情感就是在教導於學習中,逐漸增厚堆高,如厚實又柔軟的潔淨雪景般。   圖:林舜龍提供

身處在陌生的環境、居民之中,創作一間不甚熟悉的藝術作品,還得處理每日的生活起居,更要在短暫的時間內,就能獲取當地居民的信賴與協助,的確並非僥倖就能獲得的成果,不過我們台灣的志工,不僅做到了,更是建立彼此之間的情感,深深擄獲了居民的心。